中華的另一種可能:魏晉風流_第五章 首頁

字體:      護眼 關燈

上一頁 目錄 下一頁

魏晉士人對自我與本性的對峙

這七類人都不失為君子,能夠看作樸重的知識分子在政權更替之際能夠做出的各種挑選:反潮流呢,還是隨大溜呢?體製外呢,還是體製內呢?搞政治呢,還是搞學術或文學藝術呢?大抵不過乎以上幾種吧。中國文人喜好講七賢的故事,能夠恰是因為七賢為我們供應了挑選人生門路的幾種根基範式。

說到嵇康,鐘會去拜訪他,他理都不睬;說到阮籍,如果鐘會去看他,他大抵味虛與委蛇一番;現在假定鐘會去看山濤,我想山濤會客客氣氣地歡迎他。但不管嵇康或阮籍或山濤,都不會跟鐘會交朋友,更不會“契若金蘭”,首要不是因為政治主張分歧,底子啟事是本性分歧,氣味不投。嵇、阮、山都是君子,而不必管他們挑選了甚麼樣的人生和政治門路;鐘會倒是個小人,也不必管他挑選了甚麼樣的人生和政治門路。哪怕鐘會像嵇康一樣挑選了曹氏,他們還是成不了朋友,因為一個終歸是君子,一個終歸是小人。君子和君子能夠交朋友,哪怕在敵對的政治陣營中,也無毛病他們相互賞識和尊敬;而君子和小人則冇法交朋友,哪怕他們在不異的政治陣營中,仍然免不了內心深處的隔閡與架空。

總之,“作我”並非一件輕易的事。有淡泊之心、有做人的原則、有超然的氣勢,才安於“作我”;有主意、有勇氣、有自傲,才勇於“作我”。諸葛亮在《出師表》中說:“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貴顯於諸侯。”這就是安於“作我”。他何故如許淡定呢?他說:“大夢誰先覺,平生我自知。”這就是自傲,這就是超然。正因如此,在劉備三顧以後,他才勇於“受任於敗軍之際,受命於危難之間”。隻要安於“作我”的人才勇於“作我”,心中有主心骨,纔不會東倒西歪,也不必左顧右盼。

四型,劉伶:因為討厭當局,又不想或不敢公開抵擋,因而喝酒裝瘋,佯狂避世。

向秀是嵇康的好朋友,還常常跟嵇康參議哲理,嵇康寫《攝生論》,他就寫《難攝生論》,以便引出嵇康更多的群情。鐘會來看嵇康的時候,嵇康正在跟一個朋友打鐵,不睬睬鐘會,這個打鐵的朋友就是向秀。以是向秀的政治態度跟嵇康是一樣的。待到司馬氏接連搏鬥政敵,向秀的老友嵇康也被殺了今後,他感到膽怯了,曉得如果不平服於司馬氏,本身也會落得嵇康那樣的了局,隻好勉強當了一個小官。司馬昭還調侃他說:不是傳聞你要隱居嗎,如何到洛陽來了呢?他隻好忽悠說:隱士們都是些狷介之士,不值很多加戀慕。向秀固然做了小官,實在隻是對付避禍罷了,以是《晉書》說他“在朝不任職,容跡罷了”。“容跡”實在跟隱居冇有多大辨彆,就是前人講的“大模糊於朝”。

加入書架我的書架

上一頁 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