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見以下史料:
從汗青記錄看,中國最早的文人個人恐怕要算建安期間的“三曹七子”了。“三曹”是曹操、曹丕、曹植,“七子”是孔融、陳琳、王粲、徐乾、阮瑀、應瑒、劉楨,彆的另有吳質、邯鄲淳、繁欽、路粹、丁儀、丁廙、楊修、荀瑋、應璩等人,也屬於這個個人。除了曹操、孔融屬於長一輩的,其彆人都是與曹丕、曹植兄弟春秋差未幾的文學青年,這些青年常常在一起遊宴賦詩。現在讀曹丕給吳質的信,我們還能夠模糊設想當年他們才情抖擻、豪氣乾雲的景象:季重無恙。途路雖局,官守有限。願言之懷,良不成任。足下所治僻左,書問致簡,益用增勞。每念昔日南皮之遊,誠不成忘。既妙思六經,清閒百氏,彈棋間設,終以六博。高談娛心,哀箏順耳。馳騁北場,旅食南館。浮甘瓜於清泉,沉朱李於寒水。白日既匿,繼以朗月,同乘並載,以遊後園。輿輪徐動,參從無聲,清風夜起,悲笳微吟。樂往哀來,愴然傷懷。餘顧而言:“斯樂難常。”足下之徒,鹹覺得然。今果彆離,各在一方。元瑜長眠,化為異物。每一念至,何時可言!
這“二十四友”幾近包括了阿誰期間一流的文學家,如陸機、陸雲、左思、潘嶽、摯虞、劉琨、石崇、歐陽建等人。這些人除在賈謐豪華的府邸裡宴飲以外,還常常在石崇那聞名的金穀園裡集會【2】。他們在金穀園集會中究竟賦了些甚麼詩,現已不成考,但《文選》卷二十載有潘嶽詩一首,題為《金穀集作》。彆的,我們曉得金穀墨客也曾將他們的詩編成一集,名曰《金穀詩》,石崇曾為之作敘(“敘”同“序”,古相通)。《世說新語·品藻》第五十七則劉孝標註曾引此敘,其文雲:餘以元康六年從太仆卿出為使,持節監青徐諸軍事、征虜將軍。有彆廬在河南縣界金穀澗中,或高或下,有清泉茂林、眾果、竹、柏、藥草之屬,莫不畢備。又有水碓、魚池、土窟,其為娛目歡心之物備矣。時征西大將軍祭酒王詡當還長安,餘與眾賢共送往澗中,日夜遊宴,屢遷其坐,或登高臨下,或列坐水濱。時琴瑟笙築,合載車中,門路並作;及住,令與鼓吹遞奏。遂各賦詩以敘中懷,或不能者,罰酒三鬥。感性命之不永,懼乾枯之無期,故具列時人官號、姓名、年紀,又寫詩著後。後之功德者,其覽之哉!凡三十人,吳王師、議郎關中侯、始平武功蘇紹,字世嗣,年五十,為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