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南史》卷七十一《顧越傳》:越以世路未平,偶然仕進,因歸鄉,棲隱於武丘山,與吳興沈炯、同郡張種、會稽孔奐等,每為文會。
清談當然也是一種集會,但那是學者的集會,思惟家的集會;文會則是文人的集會,墨客的集會,作家的集會。“文會”二字,來自《論語》,《論語·顏淵》有“君子以文會友”之語,文會文會,也就是以文會友。本日中國的文人集會實在是太常見了,官方的不說,光官方的作家協會就遍及天下統統的省、市、縣,除了按期開會以外,各種百般的集會隨時都有,還稀有不清的雜誌,多如牛毛的文集。但是在當代,事情就冇有那麼輕易了,交通不便,印刷更難,要想聚一次會編一個集子,那但是一件了不得的大事。
(5)又同卷《阮卓傳》:
【4】見以下史料 :
蘭亭之會與金穀之會,後先媲美,猶有過之。而蘭亭之會受金穀之會的影響是非常較著的,連不會作詩者罰酒三鬥都是遵金穀之舊規。王羲之的《蘭亭集序》當然遠比石崇的《金穀詩敘》著名,也更有文采,但若取二者同讀,王作明顯有仿照石文的陳跡,隻是青出於藍而勝於藍罷了。
《蘭亭集序》有王羲之本身寫的行書籍傳世,以是大師都熟諳,但原文最後另有兩句話是行書籍冇有寫出來的:……故列序時人,錄其所述。右將軍司馬太原孫丞公等二十六人賦詩如左,前餘姚令、會稽謝勝等十五人不能賦詩,罰酒各三鬥。【3】三月三日臨水修禊本是漢朝以來的民風,但文人藉此集會賦詩並編集傳播,則彷彿是從蘭亭集會開端的。今後今後,每到三月三日,東晉南朝的文人彷彿就會例有集會賦詩的活動了。我們在《文選》卷四十六還能夠讀到顏延之和王融彆離於宋元嘉十一年(434年)和齊永明九年(491年)所作的《三月三日曲水詩序》。顏序題下李善注引裴子野《宋略》雲:“文帝元嘉十一年三月丙申,禊飲於樂遊苑,且祖道江夏王義恭、衡陽王義季,有詔會者鹹作詩,詔太子中庶子顏延年作序。”王序題下李善注引蕭子顯《齊書》曰:“武帝永明九年三月三日 ,幸芳林園,禊飲朝臣。敕王融為序,文藻都麗,當代稱之。”可見兩次都是文會,兩次都編了詩集.如許的詩集當時必然很多,可惜都冇有傳播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