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的另一種可能:魏晉風流_第十四章 首頁

字體:      護眼 關燈

上一頁 目錄 下一頁

這“捫虱而聊天下事”厥後就成了典故,常常拿來描述名流,但須是真正的名流、有本領的名流才行。至於那些冇本領的冒充名流,就隻會服藥喝酒脫衣服抓虱子,卻不閒談天下事。冇有真本領的所謂名流,隻是一些水貨。但是社會上這些水貨多了,天然也會有些水貨出了名,並且因為他們的家世好,爺爺老子馳名,以是他們還很能夠可巧做了大官。當社會安然不出亂子的時候,他們也能夠穩居高位享儘繁華,一旦產活潑亂大眾肇事,這些水貨名流就會出洋相了,有很多最後連本身的命都送掉了。比方說王導的孫子王廞,就是如許一個的“名流”,他碰上權臣王國寶亂政,王恭發兵討伐,他覺得機遇到了,便起兵呼應,竟然任命他的女兒當將軍,還亂殺異己。不久王國寶死了,王恭叫他停兵,他卻收不住了,又反過來要討伐王恭,最後被打得大敗,身後連屍都城找不到。

前人有副春聯說:“唯大豪傑能本質,是真名流自風騷。”這副春聯內容好,對得也好。這副春聯高低聯要以互文看,它的意義是相互彌補的,真正的名流也就是豪傑,風騷就是他們的本質。不是能喝幾口酒、玩一玩世,做出一副嬉皮士的姿勢,便能夠自稱名流的。

上麵我還想談談彆的一種名流,他們生於亂世或將亂之世,曉得以本身的才氣不敷以救世,又不肯意同流合汙,便看破名利,闊彆熱烈宦海,保持本身的狷介與節操。舉一個例子,兩晉之交有一個風騷才子叫張翰,他也是一個喜好喝酒放蕩不羈的人,時人都拿他跟阮籍比擬,稱為“江東步兵”。“步兵”就是指阮籍,阮籍是河南人,曹魏末做過步兵校尉的官;“江東”就是江南,當時用來指三國期間吳國統治的地區,張翰是吳人。“江東步兵”意義就是“江南的阮籍”。有人問他,你儘管喝酒,莫非都不要後代之名嗎?他答覆:“使我有身後名,不如立即一杯酒。”他在西晉前期分開故鄉到洛陽仕進,是齊王司馬冏的幕僚,厥後看到政局一天不如一天,大亂將起,非獨木可支,就想儘早抽身。那一年秋風起,他想起故鄉的蓴菜羹、鱸魚膾,俄然發感慨說,人生貴在適意,如何能待在距故鄉幾千裡以外的處所尋求名利呢?便立即把官帽丟下,叫仆人駕了一輛車就回家了。不久公然發作了汗青上聞名的八王之亂,齊王司馬冏是八王之一,就死於此亂。這時大師才曉得,張翰馳念故鄉的蓴菜羹、鱸魚膾隻不過是個藉口,逃離傷害的政治旋渦纔是他的實在企圖。像張翰如許的人,有才氣,有遠見,見機而作,滿身避禍,是真風騷,真蕭灑,也不是那些迷戀繁華、不知進退的水貨名流可比的。

加入書架我的書架

上一頁 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