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的另一種可能:魏晉風流_第十四章 首頁

字體:      護眼 關燈

上一章 目錄 下一頁

捫虱而聊天下事

啊,名流,名流,後代對此有多少曲解,是該給“名流”正一正名了。

為甚麼名流跟喝酒會連到一塊呢?這能夠跟竹林七賢有關。竹林七賢所處的期間,恰是所謂魏晉“易代之際”,司馬氏大權在握,籌辦篡奪曹家的政權,用極其虛假殘暴的手腕,誅殺異己,特彆是殛斃士族精英分子中不肯意倒向司馬氏而又有相稱號令力的人物。弄得名流們大家自危,因而一些人就靠喝酒來麻痹本身,或借酒裝胡塗,儘量離政治旋渦遠一點。《晉書·阮籍傳》說:“籍本有濟世誌,屬魏晉之際,天下多故,名流少有全者,籍由是不與世事,遂酣飲為常。”阮籍的態度很有代表性,在竹林七賢中,嵇康、向秀、劉伶、阮鹹都差未幾是這類設法,不過嵇康終究還是冇有躲疇昔,隻要山濤和王戎比較滑頭,一麵喝酒,彷彿不體貼世事的模樣,一麵實在是在等候機會,看看到底鹿死誰手再來決定本身的去處。但這些民氣裡都不平靜,他們的喜好喝酒都是麻醉本身、解憂解悶、減輕壓力的手腕。厥後司馬氏跟曹氏之間勝負已定,晉朝建立,士族知識分子不倒向司馬氏的已經殺光了,剩下的不是司馬氏的附庸就是被迫臣服的,再過多少年,士族知識分子中對司馬氏的抵擋已經不存在了。這個時候實在已經不需求靠喝酒來麻醉本身了,卻有些人把竹林七賢喜好喝酒這類大要做派擔當下來,稱為“竹林遺風”,而竹林名流抵擋醜惡實際的靈魂則完整被健忘被拋棄了。這就有點像西方的嬉皮士,開端何嘗冇有抵擋實際的意味,到厥後就純粹是一種對出錯的粉飾了。這一點當時有目光的人就已經指出來了,比方東晉的戴逵寫了一篇《竹林七賢論》,此中就有如許的話:是時竹林諸賢之風雖高,而禮教尚峻。迨元康中,遂至放蕩越禮。樂廣譏之曰:“名教中自有樂地,何至於此!”樂令之言有旨哉!謂彼非玄心,徒利其縱恣罷了。(見《世說新語·任誕》第十三則劉孝標註所引)這是說,竹林七賢的行動固然也有放蕩之處,但並冇有真正違背禮教,而到了西晉元康期間那些仿效竹林七賢的人(比如謝鯤、阮放、畢卓、羊曼、桓彝、阮孚等人,號稱“八達”),就已經冇有甚麼依托(“玄心”),隻是拿來做頹廢、放縱的來由(“利其縱恣”)罷了。

藥、酒與名流風采

前麵我提到魏晉士族的精英分子在當時叫作名流,名流這個詞開端是有嚴格定義的,能夠稱為名流的人,都是在品德、學問、操守各方麵有很高的名譽,為大師所公認的傑出人物。東晉時候袁宏寫的《名流傳》裡,把夏侯玄、何晏、王弼三人稱為正始名流,把竹林七賢稱為竹林名流,把裴楷、樂廣、王衍、庾敳、王承、阮瞻、衛玠、謝鯤稱為中朝(西晉)名流,從曹魏到西晉百年間,一共隻要十八人,可見拔取的標準是很高的。這些名流除了有品德和操守以外,另有一個共同的特性,就是都“善清言”,就是很會清談。而要會清談,除了學問好辯纔好以外,首要的是對魏晉的新思潮(即玄學)有很深的瞭解。以上十八人實際上就是魏晉玄學的建立者、鼓勵者,都是魏晉清談和玄學中的首要人物。

加入書架我的書架

上一章 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