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的另一種可能:魏晉風流_第十三章 首頁

字體:      護眼 關燈

上一章 目錄 下一頁

先講音樂。

【3】《世說新語·任誕》第四十二則:桓子野每聞清歌,輒喚“何如”,謝公聞之,曰:“子野可謂一往有密意。”

我們現在所講的中國畫是用羊毫在紙上或絹上作畫,利用的東西和技能來源於書法,所之前人說“書畫同源”。如許的中國畫是在書法成熟以後才產生的,魏晉恰是中國書法成熟並趨於頂峰之時,以是中國畫也跟著發財起來。魏晉之前根基冇有甚麼馳名的畫家,按照記錄最早馳名的畫家如曹不興、衛協、張墨,都是到了三國晉初才呈現的,直到東晉南朝才呈現戴逵、顧愷之、戴、宗炳、陸探微、張僧繇如許的大師。我們這裡來講講戴逵和顧愷之。

不過不管你同分歧意這一點,都不能不承認《聲無哀樂論》是一篇極有分量的音樂實際著作,它以當時風行的清談體例,設想了“秦客”與“東野仆人”之間的辯論,顛末八問八答,層層闡述“聲之與心,殊途異軌,不相經緯”“和聲無象,而哀心有主”“聲音自當以善惡為主,則無關於哀樂”的觀點。 用明天的口語說,嵇康以為聲音和豪情是分開的,不是纏在一起的,聲音隻要好與壞之分、美不美之分,冇有豪情的題目,豪情是民氣裡的東西,和聲音冇有乾係。嵇康的實際不必然完美精確,但不能說他冇有事理,他起碼提出了一個很首要的觀點,並且激發了更多的思慮和耐久的會商,在音樂史上是大有進獻的。

【1】《世說新語·術解》第一則:荀勖善解音聲,時論謂之“暗解”。遂調律呂,正雅樂。每至正會,殿庭作樂,自調宮商,無不諧韻。阮鹹妙賞,時謂“神解”。每公會作樂,而心謂之不調。既無一言直勖,意忌之,遂出阮為始平太守。後有一田父耕於野,得周時玉尺,便是天下正尺。荀試以校己所治鐘鼓、金石、絲竹,皆覺短一黍,因而伏阮神識。

傳統藝術的各個門類,書法、音樂、繪畫、雕塑、修建,在阿誰期間都有光輝的成績,書法前麵已經講過,這一講裡簡樸回顧一下阿誰期間音樂、繪畫、雕塑、修建方麵的成績。

嵇康還寫過一篇長長的《琴賦》,辭藻富麗,不但寫出了琴樂之美好,也貫穿了聲無哀樂的事理。總之,從實際到實際,嵇康都是一個名副實在的一流音樂家。

最厥後簡樸談談雕塑和修建。

廣陵散的故事一千七百多年來膾炙人丁,成語中的“絕唱”“絕響”“廣陵散絕”,都是從這個故事來的。

加入書架我的書架

上一章 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