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晉期間傳播最廣的和音樂有關的故事是廣陵散,人物就是竹林七賢之一嵇康。這個故事最早見於《世說新語·雅量》:嵇中散臨刑東市,神情穩定。索琴彈之,奏《廣陵散》。曲終,曰:“袁孝尼嘗請學此散,吾靳固不與,《廣陵散》於今絕矣!”
【2】《世說新語·任誕》第四十九則:王子猷出都,尚在渚下。舊聞桓子野善吹笛,而不瞭解。遇桓於岸上過,王在船中,客有識之者雲:“是桓子野。”王便令人與相聞,雲:“聞君善吹笛,試為我一奏。”桓時已貴要,素聞王名,即便回下車,踞胡床,為作三調。弄畢,便上車去。客主不交一言。
說完音樂,再來講繪畫。
先講音樂。
我們現在所講的中國畫是用羊毫在紙上或絹上作畫,利用的東西和技能來源於書法,所之前人說“書畫同源”。如許的中國畫是在書法成熟以後才產生的,魏晉恰是中國書法成熟並趨於頂峰之時,以是中國畫也跟著發財起來。魏晉之前根基冇有甚麼馳名的畫家,按照記錄最早馳名的畫家如曹不興、衛協、張墨,都是到了三國晉初才呈現的,直到東晉南朝才呈現戴逵、顧愷之、戴、宗炳、陸探微、張僧繇如許的大師。我們這裡來講講戴逵和顧愷之。
竹林七賢中的阮氏叔侄—阮籍跟阮鹹,都是音樂涵養很高的人,阮籍寫過《琴賦》,阮鹹史稱“解音”。當時聞名的樂律學家荀勖按古製造了十二枚新律管,用來調聲,本身很對勁,但阮鹹聽了今後卻感覺聲音高了一點,鑒定是古尺和今尺的長度不一而至。荀勖開端很不平氣,厥後有人從地下發掘出了周朝的玉尺,他才發明周尺比當時的尺的確長一點,乃至本身所造的律管略短,這才佩服阮鹹的神妙【1】。中國傳統樂器中至今另有一種樂器叫“阮鹹”,或簡稱“阮”(古琵琶的一種,四弦有柱),就是人們為記念阮鹹而定名的,因為這類樂器他彈得最好,也有人說這類樂器就是阮鹹締造的。
註釋
講魏晉風騷,當然不能忘了藝術,究竟上,魏晉南北朝藝術是中國藝術史上的一座岑嶺。正如已故聞名美學家宗白華先生在《論〈世說新語〉和晉人的美》中指出的:漢末魏晉六朝是中國政治上最混亂、社會上最苦痛的期間,但是倒是精力史上極自在、極束縛,最富於聰明、最濃於熱忱的一個期間。是以,也就是最富有藝術精力的一個期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