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譯文】
⑤簡:簡樸。文:文采可觀。
②體物:生養萬物。
第十二章(知物)
子曰:“素隱行怪①,後代有述焉,吾弗為之矣。君子遵道而行②,半塗而廢③,吾弗能已矣。君子依乎中庸,豹隱不見知而不悔④,唯聖者能之。”
⑤齊(zhāi)莊:恭敬持重。
孔子說:“愚笨而又剛愎自用,卑賤而又專斷專行,餬口在當今社會卻偏要去規複當代的軌製,如許的人,災害必然會來臨到他身上。”
天所賜與的秉賦叫做性,遵守本性而行叫做道,修明此道加以推行叫做教。“道”是半晌都不能分開的,能夠離開的,就不是天命的“道”了。以是君子即便在大師都看不見的處所,也要謹慎鑒戒,不成忽視;即便在大師都聽不見的處所,也要發急擔憂,不能怠惰。陰暗的處所不管埋冇很多麼好,始終會被髮明;纖細的事情不管多麼纖細,畢竟會閃現出來。以是君子單獨的時候,必然要謹慎謹慎,不時省察本身。歡樂、氣憤、哀痛、歡愉是人之常情,當這些豪情冇有表示出來的時候是不偏不倚的,這就叫做“中”。當這些豪情表示出來的時候,不能過分也不能不及,能夠符合天然的事理,這就叫做“和”。中是天下最大的底子地點;和是古往今來人們所共通貫穿的通衢。能夠達到“中和”,那麼六合就會各得其所,萬物也就發展發育了。
第二十三章(誠意)
③破:闡發、分解。
【註釋】
④父母其順矣乎:父母必然很安樂了!
③達德:天下人都有的美德。一:指專1、誠篤,是《中庸》倡導的美德。
⑧風:以本身來打動彆人,即教養。微:纖細。可與:可許。
⑧達道:天下人共同走的路。
第十章(明道)
哀公問政①。子曰:“文武之政,布在方策②。其人存,則其政舉;其人亡,則其政息。人道敏政,隧道敏樹③。夫政也者,蒲盧也④。故為政在人,取人以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仁者,人也,親親為大⑤;義者,宜也,尊賢為大。親親之殺⑥,尊賢之等,禮所生也。鄙人位不獲乎上,民不成得而治矣⑦!故君子不成以不修身;思修身,不成以不事親;思事親,不成以不知人⑧;思知人,不成以不知天。”
(17)厚往而薄來:送去的禮品豐富,接管的貢物微薄。
⑧倍:悖逆。
【原文】
②過:不對。
君子處在平常的職位就做應做的事,不要去戀慕本職以外的名利。身處在繁華的職位上,就做在繁華職位上所應做的事;身處在貧賤的職位上,就做在貧賤職位上所做的事;身處在蠻夷的職位上,就做在蠻夷職位上所應做的事;身處在磨難當中,就做處在磨難中所應做的事情。如果能如此,君子冇有甚麼處所不能安然處之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