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道不遠人。人之為道而遠人,不成覺得道。《詩》雲:‘伐柯伐柯,其則不遠。’①執柯以伐柯,睨而視之②,猶覺得遠,故君子以人治人,改而止。”
仲尼曰:“君子中庸①,小人反中庸②。君子當中庸也,君子而時中③;小人之反中庸也,小人而無顧忌也④。”
【原文】
⑦誠身:使本身內心誠篤、仁慈。
【譯文】
【註釋】
子曰:“舜其大孝也與!德為賢人,尊為天子,富有四海以內。宗廟饗之①,子孫保之②。故大德必得其位,必得其祿,必得其名,必得其壽③。故天之生物,必因其材而篤焉④。故栽者培之,傾者覆之⑤。《詩》曰⑥:‘嘉樂君子,憲憲令德⑦。宜民惱人,受祿於天。保佑命之,自天申之⑧。’故大德者必受命。”
【原文】
天所賜與的秉賦叫做性,遵守本性而行叫做道,修明此道加以推行叫做教。“道”是半晌都不能分開的,能夠離開的,就不是天命的“道”了。以是君子即便在大師都看不見的處所,也要謹慎鑒戒,不成忽視;即便在大師都聽不見的處所,也要發急擔憂,不能怠惰。陰暗的處所不管埋冇很多麼好,始終會被髮明;纖細的事情不管多麼纖細,畢竟會閃現出來。以是君子單獨的時候,必然要謹慎謹慎,不時省察本身。歡樂、氣憤、哀痛、歡愉是人之常情,當這些豪情冇有表示出來的時候是不偏不倚的,這就叫做“中”。當這些豪情表示出來的時候,不能過分也不能不及,能夠符合天然的事理,這就叫做“和”。中是天下最大的底子地點;和是古往今來人們所共通貫穿的通衢。能夠達到“中和”,那麼六合就會各得其所,萬物也就發展發育了。
⑤浩浩:泛博的模樣。
⑨並育:一起發展。不相害:相互冇有波折。
⑥中節:符合天然的事理。
仲尼祖述堯舜①,憲章文武②;上律天時③,下襲水土④。辟如六合之無不持載⑤,無不覆幬⑥,辟如四時之錯行⑦,如日月之代明⑧。萬物並育而不相害⑨,道並行而不相悖⑩,小德川流,大德敦化(11),此六合之所覺得大也。
第二十三章(誠意)
【譯文】
【註釋】
(26)輶(yóu):輕。毛:羽毛。德輶如毛:指品德的感化,不著陳跡,就像悄悄的羽毛一樣。
④措:用,實施。
【原文】
①文王:指周文王,姓姬名昌,商末周的魁首,武王滅紂後追封他為文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