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必讀的十部國學經典_《大學》 首頁

字體:      護眼 關燈

上一頁 目錄 下一頁

《康誥》曰:“如保赤子④。”心誠求之,雖不中⑤,不遠矣,未有學養子而後嫁者也。

⑤厭(yǎn)然:遮諱飾掩的模樣。

⑦“所藏乎”句:本身冇有推已及人的恕道,而想要彆人從命,是必然辦不到的。

⑥克明峻德:峻,大。意義是為人能明德,必然能發揚光大。

《詩經》說:“京都幅員廣寬,周遭千裡都是百姓居住的處所。”

【註釋】

所謂治國必先齊其家者,其家不成教,而能教人者無之。故君子不削髮而成教①於國。孝者,以是事君也。②弟者,以是事長也③。慈者,以是使眾也。

【註釋】

【註釋】

《大學》以人的修身勵誌為核心,全麵總結了先秦儒家關於品德涵養、品德感化及其與齊家治國的乾係。提出:“自天子乃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格物、致和、誠意、正心為修身的體例。誇大人的修身性不但是內省的過程,更是同外物相打仗,切磋真諦而獲得知識,培養操行、完美人道的過程。修身的目標在於齊家、治國、平天下。書中以為,治國平天下起首應以德為根底。

《詩》雲:“版圖千裡,維民所止①。”

【原文】

【原文】

①本末:指樹的根與梢。

⑥驕泰:嬌縱放縱。失:喪失。

【註釋】

《帝典》曰⑤:“克明峻德⑥”。皆自明也。

七.釋“誠意”

【原文】

《詩》雲:“節彼南山,維石岩岩。赫赫師尹,民具爾瞻。”②有國者不成以不慎,辟③則為天下僇矣。

①惡(wù):討厭。

《康誥》說:“能夠彰明美德。”

【註釋】

知止而後有定①,定而後能靜②,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③,慮而後能得④。

①孟獻子:魯國的大夫,仲孫蔑。

【原文】

②個:《尚書·秦誓》中為“介”。

③修:涵養。修其身:儘力進步本身的品德涵養。

《詩經》說:“國君的禮節冇有弊端,才氣成為四方的榜樣。”國君要管理好本身的家屬:做父親的慈愛,做後代的孝敬,做兄長的和睦,做弟妹的恭敬。隻要使他們的言行誇姣,群眾才情願去師法。

《帝典》說:“能夠彰明巨大高貴的德行。”這些書上所說的意義都是本身去光亮彰顯本身的德行。

三.釋“新民”

【註釋】

加入書架我的書架

上一頁 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