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聞這棕包還是一道甘旨,並且早在好久之前人們就會吃這類食品了,在《本草綱目》裡有記錄:狀如魚腹孕子,謂之棕魚,棕魚皆言有毒不成食,而廣、蜀人蜜煮醋浸以寄遠,乃製去其毒爾。
康強給大師說了一下四周的棕櫚種類然後才持續說道:“不曉得大師有冇有重視,每當夏季蟬鳴的時候,棕櫚樹就著花了,在它們深綠的葉片之上模糊藏著幾個奶黃色的棕包,這就是棕櫚的花苞。
[訊息:聽懂了,蓑笠不一樣,蓑避雨,笠避暑!]
每歲必兩、三剝之,不然樹死,或不長也。三月於木端莖中出數黃苞,苞中有細子成列,乃花之孕也,狀如魚腹孕子,謂之棕魚,亦曰棕筍。漸長出苞,則成花穗,黃紅色。”
其乾樸重無枝,近葉處有皮裹之,每長一層即為一節。乾身赤黑,皆筋絡,宜為鐘杵,亦可旋為器物。
大墨客陸遊也在他的《冬夜與溥庵主說川食戲作》對棕櫚樹的棕包讚歎不已:龍鶴作羹香出釜,木魚瀹菹子盈腹。
如《詩經·小雅·無羊》內裡說到:爾牧來思,何蓑何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