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戰明號角稱四十七萬雄師,實際據我所知,兵力在十萬高低。此中另有一萬餘人乃是葉赫、朝鮮派來的援兵。
見和談不可,朝廷施加的壓力也與日俱增。在這多方權勢的感化下,仲春,楊鎬會總督汪可受,與巡撫、巡按等定議,於仲春旬日誓師,二十一日出塞。屆時會兵分四道,由總兵官馬林出開原攻北,杜鬆出撫順攻西,李如柏從鴉鶻關出趨清河攻南,東南則以劉鋌出寬奠,由涼馬佃搗後,而以朝鮮兵助之,號大兵四十七萬。然未可知的是,原定出兵之日突遇天降大雪,兵士不前,遂發師之期泄漏。隻好改成同月二十五日再征。
兜兜轉轉,這個遼東經略的位置,又回到了熊廷弼的手上。
“此番出征,皇上集結了四海精兵,另有戰無不堪杜太師——杜鬆,另有攻無不克的劉大刀——劉鋌坐鎮,就算冇有十全的勝算,也該有七成吧?”
****
如果撫順之失、清河之殤,隻是明金之間的初試,那薩爾滸一戰的敗北,可謂是給了大明的心口一下鈍擊。這一役,大明可謂是傾天下之力,儘征老將猛士,及朝鮮葉赫精銳,以十萬對六萬,卻以全軍覆充公場。這——將會是永永久遠被載入史冊的一戰。
這個廣寧承天府天然也易了主,我跟著李如柏的舊部回到李氏故鄉鐵嶺。李如柏敗兵還京後,他成日鬱鬱寡歡,足不出戶,也不問世事,乃至告老回籍,但是世人又豈會放過他。薩爾滸一失,漢人萬夫所指,都在楊鎬和李如柏二人頭上。楊鎬現在下了獄,李如柏去官回籍,但世人的口誅筆伐,卻涓滴冇有斷過。楊鎬和李家交好的事情,被搬上來檯麵上來大肆鼓吹,當年楊鎬和李如梅情同手足,乃至不吝遲延軍情,也要讓李如梅侵犯頭功的事情被群臣所指。更有甚者,猜想他二人早就曉得此戰會敗,李如柏的南路明軍纔會一起遲延,未有交兵,就聞訊而逃。李氏一家,何時接受過這等的臭名?
然楊鎬坐鎮瀋陽,把握著矯捷兵力施援,卻未對三路明軍潰敗做出任何應對之策,僅在三月五日,忙傳令給行動遲緩的李如柏所率南路明軍回師。
戰報中說,李如柏得以幸運,然明廷朝野高低,又如何會等閒放過他?我彷彿能夠瞥見,李如柏會步入他父親李成梁的後塵,被言官彈劾,走向式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