箏歌(清穿皇太極)_第151章 遺恨寧錦(三) 首頁

字體:      護眼 關燈

上一頁 目錄 下一頁

第一,後金因寧錦敗北,促使滿洲貴族內部汗權和王權的鬥爭日趨激化,社會階層衝突和民族衝突更加鋒利。皇太極其體味決麵對的題目,決定實施一係列的內政鼎新和對外政策的調劑。以是在對明的政策也有所竄改,他采取了廷臣的建議,所謂“我國處南朝之大計,惟媾和與自固二策罷了”[64],就是操縱媾和的手腕,以達到自固的目標,因而主動打起媾和的燈號,通過明朝邊官、朝鮮國王、蒙古台吉嚮明廷傳達和談的慾望。直到天聰十年(1636),皇太極因為停止了社會鼎新,加強了汗權,業征服了朝鮮和蒙古,消弭了東西兩麵的威脅,便改元稱帝,對明由主動媾和轉入大肆打擊;

袁崇煥看到錦州被圍,很多部將要求出一援,他以為“寧遠兵不成動”。,不然“正墮其計”[56],故要求朝廷另“發奇兵逼之”[57]。明廷接管他的定見,從山海關等地調兵援錦,袁崇煥為了加強錦州軍民守城的信心和決計,派人致書趙率教、紀用等人,奉告明廷援錦的大抵打算,“內有集結海軍援兵6、七萬,將至山海。薊州、宣府兵亦至。前屯、沙河、中後所兵俱至寧遠、各處蒙古兵已至台摟山。……錦州城中火器俱備,兵馬甚多,如加意戍守,何能霸占”[58]。此書不慎被後金兵擷取,皇太極從中得知明廷派兵挽救錦州之圍環境,他考慮錦州城堅兵盛,一時不易攻破,明援兵到達,更難取勝,何況此次伐明的首要攻打目標是寧遠,而不是錦州。以是竄改了計謀,二十五日,當後金的瀋陽援兵達到後,二十七日,隻留下少數人馬監督錦州,而親統雄師打擊寧遠。

二十八日拂曉,後金兵馳至寧遠北崗。袁崇煥已有籌辦,沉著應戰,命監軍劉應坤、副使畢自肅“督將士登啤守,列營壕內,用炮距擊”[59]。而總兵滿桂從山海關帶領一萬援兵在城東佈陣助守,命總兵孫祖壽、副將許定國於西門安營,令副將尤世嚴肅整火器,以備迎戰。皇太極發明後金兵的前鋒軍隊已逼近城垣,難以極力縱擊,因而命令後撤,詭計勾引明軍出戰,一舉毀滅,但是明軍按兵不前。他見此計不成,欲率軍攻城,這期間善、阿敏、莽古爾泰三大貝勒,對一年前先汗□□哈赤兵敗寧遠,影象猶新,“皆以距城近,不成攻,願上勿進,勸甚力”。皇太極說:“昔皇考□□,攻寧遠不克,今我攻錦州又未克,仍此野戰之兵,尚不能勝,其何故張我國威耶!”[60]是以,他不聽勸止,親身率軍攻城,因而諸貝勒隻好隨之進擊。

加入書架我的書架

上一頁 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