箏歌(清穿皇太極)_第151章 遺恨寧錦(三) 首頁

字體:      護眼 關燈

上一頁 目錄 下一頁

皇太極攻城受阻後,一麵派人回瀋陽調兵,一麵持續圍攻錦州。

第二,皇太極接收寧錦慘敗的經驗,放棄了攻打寧錦,翻開山海關的作戰目標,以為“彼山海關,錦州戍守甚堅,徒勞我師,攻之何益惟當深切本地,取其無備城邑可也”[65]。因而就繞開寧錦防地,取道內蒙入關,深切明境,攻城略地。但是,有寧錦堅城的存在,後金進關也不敢久留,驚駭後路被截斷,瀋陽受攻,以是隻好很快退出關外。天聰四年(1630),固然後金兵攻占永劃一四城,卻得而複失,這申明冇有斷根寧錦防地,占據山海關之前,要想安身關內是不成能的,所謂“年來我兵內入,累次破城獲捷,而不得坐守其地者,皆因關門隔絕,首尾難顧,是以得其城而不能保”[66]。可見,寧錦防地直接影響後金製定對明作戰的戰略;

趙率教對來使答覆說:“城可攻,不成說也”[54]。是以,皇太極命令“分兵兩路,輪番交攻西北二麵”。趙率教等人,帶領全城將士英勇奮戰,“併力射打,炮火矢石交下如雨,自辰至戌,打死敵屍填塞滿地。至夜,拖抬死屍,退兵五裡,西南下營”。

袁崇煥看出明金媾和前提差異甚大,兩邊皆無媾和誠意,都把媾和作為緩兵手腕。固然如此,袁崇煥仍打著媾和的燈號,他想操縱媾和機會,詭計修複錦州、中左、大淩河三城,所謂“乘敵有事江東,姑以和之說緩之。敵知,則三城已完,戰守又在關門四百裡外,金湯益固矣”。

明廷對後金乞降非常正視,明熹宗朱由校以為袁崇煥措置“奴使求款,應之有權,戰守可恃,把持合宜”。同時又提出媾和前提是:

天啟七年(1627)一月八日,皇太極命大貝勒阿敏等人,帶領三萬雄師入侵朝鮮。他為了製止袁崇煥起兵援朝,打擊瀋陽,因而就在出征的同一天,派方吉納、溫塔石赴寧遠,致書袁崇煥要求媾和,書曰:

蒲月六日,皇太極以明人於錦州、大淩河、小淩河築城屯田,冇有媾和誠意為由,‘實際上是怕袁崇煥重修寧錦防地,威脅後金一安然,故帶領五萬雄師攻明。當時保衛錦州的明總兵趙率教、監軍寺人紀用等人,聞知後金兵來攻,便把鄰近城堡的守軍和糧草皆遷至錦州城內,實施堅壁清野。十一日,皇太極率軍到達錦州,遂圍其城,見明軍有備,即遣使勸降。十二日晨,趙率教、紀用“欲一緩師以待救”[52],派人赴金營媾和。皇太極盛氣瞋目說:“此我家處所,爾等在此修城何為”[53]並遣兩人隨至,帶來致趙、紀二.人書,書曰:

加入書架我的書架

上一頁 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