箏歌(清穿皇太極)_第147章 與明議和(二) 首頁

字體:      護眼 關燈

上一頁 目錄 下一頁

該年四月,皇太極在瀋陽正式停止稱帝大典,朝鮮使臣羅德憲、李廓拒不下拜。皇太極非常憤恚,以為這是朝鮮國王成心成仇,決定舉兵再征朝鮮。該年十仲春二日,皇太極親身統帥十萬雄師親征朝鮮。清軍渡江後,揚野戰之長,舍堅城而不攻,長驅而南,僅僅十二天便到達王都城下。京畿以內“高低惶惑,罔知所為,都城士大夫,扶老攜幼,哭聲載路”。仁祖再次將王妃、王子和大臣老婆送往江華島出亡,本身則帶領文武百官退守南漢山城等候各路勤王軍的到來,同時派出崔鳴吉等人赴清營構和,遲延時候。朝鮮請和書中寫道“朝鮮國王謹上言於大清寬溫仁聖天子:小邦獲戾大國,自速兵禍,居住孤城,危迫朝夕……如念蒙丁卯誓天之約,恤小邦生靈之命,容令小邦改圖改過,則小邦之洗心處置,自今始矣。必欲窮兵,小邦理窮勢極,以死自期罷了”如此。皇太極見朝鮮君臣乞降之切,毫無鬥誌,乃對其迫降,命令清軍包抄南漢山城,砍木列柵,繞城駐守,山城內糧草斷絕,不得不殺馬充饑。各路勤王軍隊也被清軍擊敗,朝鮮君臣隻要坐困孤城。仁祖曾經爬到南漢山城的南門,看到城下清軍黑壓壓一片,不由長歎。清軍在望月峰上升白旗書招降二字,又致書仁祖,令其出城投降。仁祖則答信“重圍未解,帝怒方盛”,以是不能出城請降,“前人有城上拜天子者,蓋以禮有不成廢,而兵威亦可駭也……”。見朝鮮方麵還在膠葛於出城投降的細節,不耐煩的皇太極命令用火炮攻城,同時清軍又攻占了江華島,俘虜王妃、王子、宗室76人,動靜傳來,見局勢已去,仁祖隻好乞降。

1636年丙子(明崇禎九年,朝鮮仁祖十四年,後金崇德元年),皇太極正式由汗改稱天子,改國號大清,族名滿洲。他事前將此事通報朝鮮,但願朝鮮參與勸進。朝鮮聞訊大嘩,堆集近10年的仇恨、熱誠情感一併迸發。朝鮮臣僚紛繁痛切陳詞,“使彼虜得知我國之所秉守,不成以乾紀亂常之事有所犯焉。則雖以國斃,能夠有辭於天下後代也”。在一片慷慨激昂的氛圍下,仁祖拒不訪問後金使團,不接管其來書。後金使團憤然分開漢城,沿途百姓“觀者塞路,頑童或擲瓦礫以辱之”。

戰後,朝鮮仍舊視明朝為宗主國,並派人上表,將戰役顛末奉告明廷。

加入書架我的書架

上一頁 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