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啟七年(1627年)初,後天子皇太極一麵調派方金納為首的九人代表團,前去寧遠與當時的遼東巡撫袁崇煥媾和,以迷惑明朝方麵。一麵派鑲藍旗旗主阿敏、鑲白旗旗主阿濟格、鑲紅旗旗主嶽托,貝勒濟爾哈朗、杜度、碩托,總兵李永芳等人率雄師攻打東江鎮,以消弭親信之患。對於後金的出兵人數,袁崇煥說有十萬:“聞奴兵十萬掠鮮、十萬居守。[3]”朝鮮以為毛文龍必敗,為自保倒向後金,向後金雄師供應朝鮮打扮“引賊俱換麗帽麗服[4]”冒充朝鮮軍圍攻鐵山。鐵山都司毛有俊等率千餘名守軍與後金雄師血戰,戰至最後一卒,無人肯降,毛有俊拔刀自刎,壯烈就義。
學者徐東日以為,丁卯戰役使得朝鮮接受龐大屈辱和磨難。在此之前,朝鮮人一向自視為文明之邦,將女真人視為蠻夷;丁卯戰役今後,朝鮮人對女真人的態度由鄙棄轉為仇視。
後金主帥阿敏在突襲鐵山失利,強攻雲從不下的環境下,遷怒朝鮮,又想“東邊喪失西邊補”,在朝鮮撈一票,乃至籌算在朝鮮稱王,不但冇有勝利,反而將朝鮮推嚮明朝方麵。戰役前期,跟著氣候轉暖,馬隊為主的後金軍非常被動,乃至有能夠被困死於鴨綠江以南,阿敏卻一再回絕撤兵,終究令後金軍在瓶山決鬥中接受嚴峻喪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