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祖在三田渡向皇太極膜拜
具有高度發財的儒家文明、以“小中華”自居的朝鮮淪為掉隊的山林打獵民族建立起來清朝的藩屬國,在當時的朝鮮是令君臣百姓都痛心疾首的事情,丙子虜亂對朝鮮社會、文明的打擊非常大。國王和兩班的權威一落千丈。清朝的征索也減輕了朝鮮的承擔。經濟打劫、政治逼迫、文明差彆,使得終朝鮮之世,思明反清的情感一向都是社會思潮的支流。
李嵩的繼任者孫國禎(光複澎湖列島的民族豪傑)也以為:“臣看得毛帥孤懸絕島,遠泊水鄉,溟霧胡風,侵肌劈麵,寒煙冷月,泣晝憐宵。七年正月以來,五戰而五勝,諦觀宣州、車輦、義州西門、龍山諸役,皆令人舌咋心驚,色飛神動。然義州西門之捷,獨雄而奇,蓋其俘獲者皆名酋,今之係紐而獻者,此也。宣州諸路之捷,又險而奇,蓋毛帥親中二矢,不為少動。自5、六年以來,大小幾近百戰,積俘至四百七十有零,搶獲東西、馬匹累百,剋日續報者不與焉。[9]”
朝鮮被迫與後金互市,並向後金進貢。在與明朝乾係惡化以後,後金的經濟至此得以規複。
1636年丙子(明崇禎九年,朝鮮仁祖十四年,後金崇德元年),皇太極正式由汗改稱天子,改國號大清,族名滿洲。他事前將此事通報朝鮮,但願朝鮮參與勸進。朝鮮聞訊大嘩,堆集近10年的仇恨、熱誠情感一併迸發。朝鮮臣僚紛繁痛切陳詞,“使彼虜得知我國之所秉守,不成以乾紀亂常之事有所犯焉。則雖以國斃,能夠有辭於天下後代也”。在一片慷慨激昂的氛圍下,仁祖拒不訪問後金使團,不接管其來書。後金使團憤然分開漢城,沿途百姓“觀者塞路,頑童或擲瓦礫以辱之”。
影響編輯
丙子虜亂以後,朝鮮成為清朝的從屬國。世子李溰長居瀋陽,彆的一質子則由鳳林大君和麟坪大君輪番擔負。同時朝鮮還要歲貢黃金百兩、白銀千兩、白苧布200匹、各色綿細2000匹、各色細麻布400匹、各色粗布萬匹、米萬包等等。
朝清戰役
天啟天子以為朝鮮固然幫手後金,但不該該計算屬國的錯誤,纔是□□宇量。因而下詔給毛文龍,要求毛文龍不計前嫌,出兵援朝。他說:“奴兵東襲毛帥,銳氣未傷,深慰朕懷。美人導奴出境,固自作孽,但屬國不支,折而入奴,奴勢益張,亦非吾利。還速諭毛帥相機應援,無懷宿嫌,致誤大計。[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