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鮮史料則以為是朝鮮官方的義兵打敗了後金雄師,毛文龍坐困窮島,毫無作為。
丙子虜亂以後,朝鮮成為清朝的從屬國。世子李溰長居瀋陽,彆的一質子則由鳳林大君和麟坪大君輪番擔負。同時朝鮮還要歲貢黃金百兩、白銀千兩、白苧布200匹、各色綿細2000匹、各色細麻布400匹、各色粗布萬匹、米萬包等等。
毛文龍接到聖旨今後,不顧本身糧餉完善,決然率部進入朝鮮,反擊後金雄師。在天寒地凍的環境中,東江軍衣不蔽體,食不充饑,每日“拉死屍為食[4]”,仍在毛文龍的鼓勵下,固執作戰。兩邊在宣州、晏庭、車輦、義州等地幾次拉鋸,而跟著氣候逐步轉暖,戰事逐步向無益東江軍的方麵竄改。跟著河水、海水的解凍,東江軍逐步依托朝鮮境內的大小河道,把以馬隊為主的後金困住,多次重創敵軍,“三戰三捷,困奴於銀杏江[3]”,隨於千家莊、瓶山一帶與後金主力展開決鬥,“文龍自率兵出,大戰,殺固山3、牛鹿八人,斬兩千餘級。[5]”阿敏不得不放棄在朝鮮稱王的籌算,“殺出一條血路回到本土[6]”,東江軍獲得了戰役的最後勝利。
天啟七年(1627年)初,後天子皇太極一麵調派方金納為首的九人代表團,前去寧遠與當時的遼東巡撫袁崇煥媾和,以迷惑明朝方麵。一麵派鑲藍旗旗主阿敏、鑲白旗旗主阿濟格、鑲紅旗旗主嶽托,貝勒濟爾哈朗、杜度、碩托,總兵李永芳等人率雄師攻打東江鎮,以消弭親信之患。對於後金的出兵人數,袁崇煥說有十萬:“聞奴兵十萬掠鮮、十萬居守。[3]”朝鮮以為毛文龍必敗,為自保倒向後金,向後金雄師供應朝鮮打扮“引賊俱換麗帽麗服[4]”冒充朝鮮軍圍攻鐵山。鐵山都司毛有俊等率千餘名守軍與後金雄師血戰,戰至最後一卒,無人肯降,毛有俊拔刀自刎,壯烈就義。
李嵩的繼任者孫國禎(光複澎湖列島的民族豪傑)也以為:“臣看得毛帥孤懸絕島,遠泊水鄉,溟霧胡風,侵肌劈麵,寒煙冷月,泣晝憐宵。七年正月以來,五戰而五勝,諦觀宣州、車輦、義州西門、龍山諸役,皆令人舌咋心驚,色飛神動。然義州西門之捷,獨雄而奇,蓋其俘獲者皆名酋,今之係紐而獻者,此也。宣州諸路之捷,又險而奇,蓋毛帥親中二矢,不為少動。自5、六年以來,大小幾近百戰,積俘至四百七十有零,搶獲東西、馬匹累百,剋日續報者不與焉。[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