箏歌(清穿皇太極)_第146章 與明議和 首頁

字體:      護眼 關燈

上一頁 目錄 下一頁

十三山災黎十餘萬,久困不能出。大學士孫承宗行邊,崇煥請:“將五千人駐寧遠,以壯十三山勢,彆遣驍將救之。寧遠去山二百裡,便則進據錦州,不然退守寧遠,何如委十萬人置度外?”承宗謀於總督王象乾。象乾以關上軍方沮喪,議發插部護關者三千人往,承宗覺得然,告在晉。在晉竟不能救,眾遂冇,脫歸者僅六千人罷了。及承宗駁重城議,集將吏謀所守。閻鳴泰主覺華,崇煥主寧遠,在晉及張應吾、邢慎言持不成,承宗竟主崇煥議。已,承宗鎮關門,益倚崇煥,崇煥內拊軍民,外飭邊備,功勞大著。

八月中,我□□高天子晏駕,崇煥遣使吊,且以覘真假。我太宗文天子遣使報之,崇煥欲媾和,以書附使者還報。

來歲迄工,遂為關外重鎮。桂,良將,而崇煥勤職,誓與城存亡;又善撫,將士樂為極力。由是商旅輻湊,流移駢集,遠近望為樂士。遭父憂,奪情視事。四年玄月,偕大將馬世龍、王世欽率水陸馬步軍萬二千,東巡廣寧,謁北鎮祠,曆十三山,抵右屯,遂由水道泛三岔河而還。尋以五防敘勞,進兵備副使,再進右參政。

《清太宗實錄》放捉獲漢人,入寧遠往告:“吾以二十萬兵攻此城,破之必矣!爾眾官若降,即封以高爵。”寧遠道袁崇煥答曰:“汗何故遽加兵耶?寧、錦二城,乃汗所棄之地,吾規複之,義當死守,豈有降理!乃謂來兵二十萬,虛也,吾已知十三萬,豈其以爾為寡乎!”

及崇煥以書聞,舉朝大喜,立擢崇煥右僉都禦史。

蒲月十一日大清兵直抵錦州,四周合圍。率教偕中官用嬰城守,而遣使媾和,欲緩師以待救,使三返不決,圍益急。崇煥以寧遠兵不成動,選精騎四千,令世祿、大壽將,繞出雄師後決鬥;彆遣海軍東出,相管束;且請發薊鎮、宣、大兵,東護關門。朝廷已命山海滿桂移前屯,三屯孫祖壽移山海,宣府黑雲龍移一片石,薊遼總督閻鳴泰移關城;又發昌平、天津、保定兵馳赴上關;檄山西、河南、山東守臣整兵聽調。

崇煥又言:“以臣之力,製全遼不足,調眾口不敷。一出國門,便成萬裡,忌能妒功,夫豈無人。即不以權力掣臣肘,亦能以定見亂臣謀。”帝起立聆聽,諭之曰:“卿無疑慮,朕自有主持。”大學士劉鴻訓等請收還之臣、桂尚方劍,以賜崇煥,假之便宜。帝悉從之,賜崇煥酒饌而出。崇煥之前此熊廷弼、孫承宗皆為人排構,不得竟其誌,上言:“規複之計,不過臣昔年以遼人守遼土,以遼土養遼人,守為正著,戰為奇著,和為旁著之說。法在漸不在驟,在實不在虛,此臣與諸邊臣所能為。至用人之人,與為人用之人,皆至尊司其鑰。何故任而勿貳,信而勿疑?蓋馭邊臣與廷臣異,軍中可驚可疑者殊多,但當論成敗之大局,不必摘一言一行之微瑕。事任既重,為怨實多,諸無益於封疆者,皆倒黴於此身者也。況圖敵之急,敵亦從而間之,是覺得邊臣甚難。陛下愛臣知臣,臣何必過疑懼,但中有所危,不敢不告。”帝優詔答之,賜蟒玉、銀幣,疏辭蟒玉不受。

加入書架我的書架

上一頁 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