箏歌(清穿皇太極)_第145章 繼位為汗(四) 首頁

字體:      護眼 關燈

上一章 目錄 下一頁

林丹汗西遷後,調集昆噶敖德斯爾、班第達顧實、阿南達顧實為首的33名學者,在1628—1629年間翻譯了108卷《甘珠爾》(前人已翻譯過此中一部分),並用金字謄寫在藍紙上。林丹汗構造翻譯《甘珠爾》是對蒙古文明的一大首要進獻。林丹汗把傳國玉璽和瑪哈噶喇金佛、金《甘珠爾》視為三*寶。

文明

近當代以來,林丹汗在蒙古的評價獲得極大竄改,以為他是一個誌在規覆成吉思汗霸業、將一盤散沙的蒙古複歸同一的豪傑之主,又果斷不向後金投降,顯現了蒙古民族的氣勢。如烏蘭夫稱他為“抵擋外族壓迫的豪傑”。[34]蒙前群眾共和國粹者則必定林丹汗“對滿洲的侵犯打算曾經表示果斷地反對”“詭計對於所屬各部實施強有力的集權,並且建立起一個在他節製下的同一獨立的蒙古”。[35]

中國粹者戴鴻義以為“林丹汗對內實施同一漠南各部、重樹宗主大汗的權威,對外實施聯明抗金,以挽救危局,極力保護北元政權和蒙古民族的好處,是比較合適實際的。但是,林丹汗孤負了北元群眾所寄於的希冀……林丹汗統轄的北元地區,以單一的遊牧經濟為根本,貧乏薄弱的氣力,冇有強大的物質力量做後盾,他更無堅固的大眾根本,‘諸部各自稱雄’‘傲然不睬’,在明與後金的打擊麵前,其統治地區內毫無任何的防備擺設,隻能實施悲觀的逃竄主義,‘君一怒而失國,眾一怒而破城’,對內對外政策的弊端,樹敵過量,必定使他的誌向未成而‘報恨畢生’”。[37]

右翼諸部公然不是林丹汗的敵手,林丹汗以秋風掃落葉之勢擊潰了駐牧於宣府外元上都故地的哈喇慎部和定居於歸化城的土默特部,很快在右翼安身。顛末數次戰役[20],林丹汗在1628年底安定右翼地區,擯除了順義王卜失兔(土默特俺答汗之孫),並拔除了濟農額璘臣(濟農是達延汗所設置的代表大汗辦理右翼的世襲官職,駐鄂爾多斯,到林丹汗時已實際獨立),成果右翼諸部接踵歸附後金。另一方麵,留守於遼河套的察哈爾部也開端崩潰,不但奈曼、敖漢兩鄂托克投奔後金,阿喇克卓特也步厥後塵而降金,浩齊特、烏珠穆沁、蘇尼特三鄂托克則北上投奔漠北外喀爾喀碩壘台吉(厥後的車臣汗)處。1628年仲春,皇太極一征察哈爾,到玄月時兼併了察哈爾及哈喇慎之故地。林丹汗僅占有宣府邊外以西的河套和土默川一帶。

加入書架我的書架

上一章 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