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德變法:撿到曆史學生的書包_第175章 技術落地 首頁

字體:      護眼 關燈

上一頁 目錄 下一頁

朱載鈞起家走到窗前,遠處工器監的蒸汽鐘正噴出紅色霧柱,鐘聲與銅漏的滴答聲剛好相差三個音階。這並非偶合,青禾曾用「候氣法」測算過,當蒸汽鐘與銅漏的頻次共振時,暖閣地下的鉛製共鳴腔會產生特彆聲波,可震落梁上積塵。「明日早朝,」他俄然開口,「讓戶部尚書詳解《工器均田令》中的橡膠稅則,側重講講『占天田者,十稅其七』的啟事。」

朱載鈞盯著密摺中「礦坑塌方四人亡」的硃批,指尖敲了敲案上的《天工開物·五金》。這部書的「鉛礦篇」頁腳密密麻麻注滿青禾的蠅頭小楷,此中「咖啡渣拌石灰,可吸鉛毒」的講明旁,還貼著半片乾枯的咖啡葉——客歲巧太妃命人從南洋引種,現在在工器監後圃已長成三畝實驗田。「傳旨,統統鉛礦需在端五前加裝聲紋驗礦儀,」他頓了頓,目光落在暖閣北牆的火德星君壁畫上,星君左手持齒輪,右手握硫磺,「就說...是火德星君托夢於青禾。」

工器十四年春正月,北京的殘雪尚未化儘,乾清宮暖閣內卻已熏著暹羅進貢的冰片香。朱載鈞將最後一枚硃砂印按在《工器均田令》卷首,指腹在明黃絹麵上壓出淡紅指痕,恍若案頭工禾紋銅漏裡緩緩沉降的硃砂顆粒。他昂首望向窗外,三百裡加急奏報正由錦衣衛快馬遞入東華門,馬蹄踏碎殘冰的脆響,與暖閣內銅漏的滴答聲疊成奧妙的節拍。

「青禾在濟南設了『觸感工坊』,」巧太妃從袖中取出一片透明膠膜,膜上用鬆煙墨繪著山東地形圖,「她讓匠人赤腳踩在膠膜上,通過足印深淺測算泥土鉛含量,農戶覺得是『測量龍脈』,倒少了很多衝突。」朱載鈞接過膠膜對著燭光,隻見膠膜上的泰山表麵處泛著淡淡藍光——那是摻了硫磺粉的標記,表示此處鉛礦富集。

銅漏滴答,雪落無聲。在這個殘雪未消的春夜,乾清宮的明黃帷帳裡,帝王與太妃正用信奉與技術編織一張大網,試圖將千萬匠人的運氣、南洋的橡膠林、南美的紫礦脈,乃至天下的每一寸地盤,都歸入工禾紋的經緯當中。而在這張網的裂縫裡,咖啡渣在礦坑發酵,橡膠地膜在田間延展,聲紋驗礦儀的青銅鈴鐺隨山風輕響,訴說著一個關於進步與壓迫、神權與科學的龐大寓言。

加入書架我的書架

上一頁 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