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兩位宰相入殿施禮,李隆基展開眼,淡淡地點點頭,道:“既然都來了,那麼,持續議事吧,此策事關奧妙,不成宣之於眾,朕便與你們幾位朝臣商討。”
寫完了這些後? 楊國忠坐在書房裡深思半晌? 取出剛寫的條陳? 將“酌情”二字直接劃去,想了想又添上了詳細的數字。
顧青的平吐蕃策正式商定實施。
陳腐呆板的老東西,自發得結壯做事便是忠良之臣,連天子的神采都不懂看,難怪混到快進棺材了也當不上右相。
“戰馬增一萬匹,兵器弓弩兩萬件? 箭矢弩矢各五十萬支,糧草支應安西全軍半年所需,征調關中民夫赴送安西都護府。”
楊國忠緩緩道:“顧青的平吐蕃策究竟是好是壞,我不予置評,但毫無疑問,陛下是很動心的,不然不會三番兩次召我等商討,哪怕反對的朝臣很多,陛下仍要我們冇完冇了的商討,為何?陛下清楚是在研磨你我,磨到統統人不得不同意了,此策便可頒行下去……”
陳希烈笑道:“老夫與楊相恰是豪傑所見略同,此計非正道,行的是險招,於國弊大於利,不成為也。”
楊國忠決定與顧青的友情必然要再次昇華? 達到山無棱,六合合,纔敢與君絕的境地。
如果這些都是虛的,那麼擺在麵前的五千兩銀餅和一百兩黃澄澄的黃金倒是實實在在的好東西。
固然已是人臣之巔了,多乾點建功的事,國公晉為郡王它不香嗎?
道分歧不相為謀。
李隆基聞言一驚,接著如有所思地點頭。
敗則重新再來,成則遠邁太宗高宗,值不值得賭?
顧賢弟雖遠在千裡以外,但還是個識麵子知情麵的至好老友啊。
“此策最妙之處是不必發兵器,以財帛糧草而削敵之國本,上善也。兩國之戰,哪有不冒風險的戰略,陳相非領兵之人,故而為人穩妥,但對我等武夫將領來講,顧青的戰略算是很平和,勝率很大了。”
然後顧青還在信裡給楊國忠畫了一張大餅,安西兵強馬壯,有兵器有糧草,戰役力更強,橫掃西域順手就能為大唐建功,給陛下長臉麵,陛下歡暢了,捷報上再帶幾句感激楊相多年對安西不遺餘力的後勤支撐,這份功績天然也有楊相的份,陛下龍顏大悅,楊相稱然也能沾點雨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