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顛顛簸簸地騎了一會,模恍惚糊看到熟諳的瓦房呈現在視野裡,舒了一口氣。
作者有話要說:
她家和趙默家緊挨著,倆大人還在的時候處的也還行。現在趙家老邁每天早出晚歸,老二正上初中,家裡就剩個傻老三,就托她幫手照看著。幸虧三娃子誠懇,普通都在小屋裡貓著,就算出來也是坐在自家門口傻樂,費心。
哥仨都住在東屋,西屋一向空著,半年冇人住了。
三點的時候,趙默解下圍裙疊好收起來,然後和賣涼皮的王大爺打了聲號召:“大爺,我先歸去趟,早晨放學點再來。”
“冇有冇有!今兒個一整天都冇瞥見三娃子出來蹲門口上,就看著那會子你家軍子放學返來又走了。”
三娃愣愣地看著趙默,過了兩分鐘才一咧嘴,慢騰騰地爬起來。比及晃閒逛悠地撞進趙默懷裡,他才傻笑著叫人:“大哥!”
“哎,去吧去吧!”王大爺正在給門生找錢,埋著頭唸叨,“回家去好好歇會。小年青人兒的,擱這曬一大晌午,彆再中暑嘍!”
拐進岔道口,本來新修的平坦大道變成了坑坑窪窪土路。土道兩旁的屋子都是陳舊的老屋子,有幾處棚戶屋頂連瓦片都冇有,就是扯塊塑料布甚麼的搭的棚子。
騎在車上的趙默弓著腰,兩隻眼睛微微眯著,雙腿奮力蹬著腳蹬子。汗水糊住他的眼睛,讓他有點看不清前麵的路了。
本來他們家固然窮,日子過得困難,卻有奔頭。這幾年趙建全倒騰著賣煎餅果子,老婆也在菜市場支了個小攤子,每天累死累活地供家裡兩個孩子上學。
這座屋子是趙家兩口兒結婚時蓋的,為了蓋屋子拉了一屁股饑荒,快十年了才還清。趙默的爸爸叫趙建全,媽媽叫陳翠,兩口兒都是結壯肯乾的實在人。趙默底下有個比他小三歲的弟弟趙軍,另有個最小的弟弟趙鵬,本年虛歲才六歲。
看到炕上的小男孩好好坐著,趙默心總算是結壯了。他拍鼓掌掌,用清脆的聲音吸引孩子看過來,嘴角翹著:“三娃,過來大哥抱抱。”
“這多分歧適啊!”女人嘴上客氣一句,徑直伸脫手來接過袋子。
這算是趙默家的廚房,就是一堵牆隔出來的灶間。擺佈兩邊各一座灶火台、一個鐵架子上的菜板子、一個半新不舊的木碗櫥、另有兩個大紅色的暖水壺,另有些雜七雜八的東西。灶台上的大鍋很舊,不過刷的很潔淨,鍋台上還貼著紅色的瓷磚,也是乾清乾淨的。
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朝夕禍福。趙默學習不好,也不信鬼神,這句話卻像是被人拿刀子刻在了貳心底。從打一年前爸媽放手人寰,十七歲的趙默就成了家裡的頂梁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