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先前固然有些‘頑’,現在但是改好了。倘是愚人,就永久不會改好……”
“不過您要想想我們的太上皇(11),”彆一個不拿拄杖的學者道。
這時我們的攻訐家成仿吾(3)先生正在締造社門口的“靈魂的冒險”的旌旗底下掄板斧。他以“俗氣”的罪名,幾斧砍殺了《號令》,隻推《不周山》為佳作,——天然也仍有不好的處所。坦白的說罷,這就是使我不但不能心折,而輕視了這位懦夫的啟事。我是不薄“俗氣”,也自甘“俗氣”的;對於汗青小說,則覺得博考文獻,言必有據者,縱使有人譏為“傳授小說”,實在是很難構造之作,至於隻取一點起因,隨便點染,鋪成一篇,倒無需如何的手腕;何況“如魚飲水,冷暖自知”,用俗氣的話來講,就是“自家有病自家知”罷:《不周山》的後半是很草率的,決不能稱為佳作。假如讀者信賴了這冒險家的話,必然自誤,而我也成了誤人,因而當《號令》印行第二版時(4),即將這一篇刪除;向這位“靈魂”回敬了當頭一棒——我的集子裡,隻剩著“俗氣”在放肆了。
災荒得久了,大學早已閉幕,連老練園也冇有處所開,以是百姓們都有些混渾沌沌。隻在文明山上(6),還堆積著很多學者,他們的糧食,是都從奇肱國(7)用飛車運來的,是以不怕貧乏,是以也能夠研討學問。但是他們內裡,大略是反對禹的,或者的確不信賴天下上真有這個禹。
序言
“人內裡,是有叫作阿禹的,”鄉間人說。“何況‘禹’也不是蟲,這是我們鄉間人的簡筆字,老爺們都寫作‘禺’,(12)是大猴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