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般兵器——劍
自黃帝至東周,大多以銅鑄劍,劍質頗佳,煉製技術亦逐步進步。春秋戰國之時,並定劍製,詳言製劍之法。周禮考工記雲:“ 周官桃氏為劍,臘廣二寸有半,兩從半之,以其 臘廣為之。莖圓長倍之。中其莖,役厥後,身甚五其莖,重九鏘﹝按:周禮六兩半為一鏘﹞,謂之上製,上土服之。身長四其莖,重七鏘,謂當中製,中士服之。身長三其莖,重五鏘,下士服之 ”。又考古記雲:“劍,古器名,兩刃而有脊,自背至刃,謂之臘,或謂之鍔﹝即劍身﹞。背刃以下,與柄分開青,謂之首﹝即劍盤﹞,首以下掌控之處曰莖﹝即劍柄﹞,莖端旋環曰鐸”。
弩的射程比弓遠。
金庸《笑傲江湖》中的“衝靈劍法”,就是驚絕的絕技。
戚繼光《紀效新書》說:“長槍之法,始於楊氏,謂之曰梨花,天下鹹尚之;其妙在於熟之罷了,熟則心能忘手,手能忘槍;圓精用不滯,又莫貴於靜也,靜而心不妄動,而處之裕如,變幻莫測,神化無窮。”金庸的《射鵰豪傑傳》中,楊斷念用的就是楊家槍法。
1963年,山西峙峪遺址發明二萬八千年前舊石器期間的燧石鏃頭。用很薄的長形石片製成,鋒利周正,已具有鏃頭的情勢。周時有王弓、弧弓、夾弓、瘦弓、唐弓、大弓等六種。它們的形製各有特性,用法各自分歧,王弓、弧弓用於守城和車戰,夾弓、瘦弓用於郊野打獵和弋射飛鳥,唐弓、大弓用於習射。弓的大小也依利用者的身長和體力,辨彆為上弓(六尺六寸)、中弓(六尺三)、下弓(六尺)。
但自唐開端,士大夫心機充滿玄門神仙妖邪鬼怪之說,劍乃變成鎮邪凶之器,一若此數尺剛鐵,鑄成劍形,即具有無上魔力者。因而家懸一劍,即覺得祥,不習劍術,而覺得劍自能夠禦敵而勝。以是自唐以後,劍類短兵,有一支為釋道所操縱,而引入歧途。
舞劍在唐朝昌隆起來,杜甫《舞劍器行》描述公孫大娘舞劍絕技:“昔有才子公孫氏,一舞劍器動四方。觀者如山色懊喪,六合為之久低昂 。如羿射九日落,矯如群帝驂龍翔;來如江海凝清光。”劍的聲光,似聞如見,高深技藝,如呈麵前。
劍既亦為官吏墨客所同好,因而流為藝品,始則於劍身之上雕銘描畫,繼則於劍柄上美化其型,附加蕙飾,進而於劍鞘上鍍金嵌玉,各其匠心,曆代相傅,靡有不然。
北宋時,床弩流行,《武典範要》載有雙弓的雙弓床弩、大合蟬弩、鬥子弩和三弓的手射弩、三弓弩。明朝末年,弩漸式微,清朝軍隊已經不消為戰役兵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