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5年北京近郊發掘周初(約西元1120年)木槨墓,出土青銅兵器中,有“戟”九支,證瞭然:“戟”這類中國特有的兵器,起碼已有三千年以上的汗青。
盾是大師所熟諳的當代防備兵器。早在商朝已有盾,周盾更加完美。《周禮?司兵》明周時已有五種盾。士卒用手執盾,能夠遮擋仇敵兵器,特彆弓箭的打擊。如《韓非子》上說:“趙簡圍街,犀盾遲櫓,立於矢石之所及。”申明盾之堅毅,不畏弓矢弩石,及近間隔無傷。
清朝鞭形製已有軟硬之分,但軟硬之廣用,是在清軍入關之後,因為當時滿族人及北方人喜練這類鞭。當時為九節鞭,每一節長僅三至四寸,聯以鐵環,不消時,能夠收小握於一手當中,或環繞腰際。用時抽開鞭頭,套索於腕,猛力一抽,鞭即挺直,可用其擊、笞、勾、縛,善用者常可勝仇敵之刀劍,一擊而可拖遝敵頸或腿,使其倒地。
漢劉熙《釋名?釋兵》:“ (小矛),延也,達也,去此至彼之言也。”
另有一種木質鞭杆,其長度以人之一臂加肩寬度之,亦稱“短鞭”。因其形短小,用時極便利。
軟鞭是軟硬兼施的兵器,其特性是身械調和性強,演練者強,既要有擊打速率,又要表現工緻的體例。特彆舞動時,高低翻飛,相擊作響,如銀蛇飛舞,令人目炫狼籍,是以有極好的演出結果。
後梁戰將王彥音,不但善槍,並且善鐵鞭。馮雲鶻《金石索》中,圖示了王彥章鐵鞭一幅,“長僅六尺二寸強,重清秤十五斤,凡十九節,每節以銅條束之,柄飾木而束以銅,柄端如槌,四周環列‘赤忱報國’四字”。(《中國兵器史稿)可知鞭雖屬短兵類,但其形製較長,並且較重,需大力演練。
十八般兵器——鞭
十八般兵器——鉞
漢劉熙《釋名?釋兵》:“鉞,豁也。所向莫敢當前,豁然破散也。”(釋名:利用鉞的武將,必然是負擔著光榮的任務,堂堂正正地掃討天下。)
宋朝的戟很罕用於疆場。《武經總要》在長柄鐵刀類中,繪有一種“戟刀”,可知其形製爲適應疆場而竄改,不是本相戟了。
宋朝盾牌形製分歧,小盾為馬戰和步戰用,大盾攻城時可用,且有木盾、鐵盾之分。大盾:《宋史?趙讚傳》:“世宗移兵趨濠,以牛革蒙大盾攻城。”木盾:《宋史?曹操縱傳》:“操縱至嶺外,遇賊武仙縣,賊持健標,蒙采盾,衣甲堅利,鋒鏑不能入,操縱使士持巨斧長刀破盾。”盾之能力:《宋史?宗越傳》:“家貧無以馬,常刀盾步出,單身挺戰,眾莫能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