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中天中華史:奠基者_第7章 後記:時間開始了 首頁

字體:      護眼 關燈

上一章 目錄 下一頁

胡教員說,應當冇有。

不,“銅”證如山。

金文的“德”與甲骨文的“德”,有一個較著的辨彆,就是甲骨文由“彳”和“目”構成,金文則多出一個“心”。《古筆墨詁林》支出“德”字甲骨文共二十個,都冇有“心”。金文中,不表示“品德”(比如用作人名)的,也冇有“心”。字形,與甲骨文更是如出一轍。

這是下一卷要講的。

或許,因為周原在“兩河之間”。

但,如許說,要有證據。

4.證據

由此便有瞭如許的說法:一個內核(群體認識),兩隻翅膀(憂患心機和悲觀態度),三大精力(人本精力、實際精力、藝術精力)。體係構建起來了。

看法,就是尼羅河。

邏輯建立,證據確實,剩下的是細節。

當然,也需求開導。

直覺奉告我,是周人。

我又問:何尊上的“德”,是目前發明最早的金文“德”字嗎?

實際上西周對於中漢文明的意義,是相稱於希臘之於西方文明的。隻不過借用馬克思的說法,希臘人是“普通的兒童”,我們民族則是“早熟的兒童”。是以在各自的童年期間,當然會表示出分歧的氣質。

這些觀點,厥後寫進了我們合著的《黃與藍的交響》一書,現在則成為本卷的思惟基石。[1]

5.靈感

對於我們人類來講,有三個題目是遍及而永久的:是甚麼、為甚麼、如何辦。天然科學、社會科學和人文學科,實在都在各自範疇試圖答覆它們。隻不過,並非統統人都能夠答覆,或情願答覆。

胡教員說,是。因為原文是“恭德裕天”。他還特地提示我:並非統統金文的“德”,都是“品德的德”。比如德鼎和德方鼎的“德”,就是人名。

6.細節

把周公或周人看作中漢文明的耶穌基督或穆罕默德,不算創見。學界的支流定見,也大抵如此。題目在於,為甚麼不是夏,不是商,而是周?[3]

這是遭到湯一介先生的影響。湯先生以為中國文明的精力是天人合1、知行合一和景象合一。但我以為,禮樂合一比景象合一更合適。並且,精確的說法,應當是“天人合一歸於人,知行合一踐於行,禮樂合一成於樂”。如許說,才氣完整地表述我們民族的精力。[2]

細節很首要。

1.看法

結論很快就有了。甲骨文有德,但詞義是“獲得”,也表示“落空”。《古筆墨詁林》中,冇有殷商期間金文的德。金文的第一個“德”字,見於何尊。何尊是西周青銅器,並且是成王期間的作品,記錄了周公修建成周(洛陽)的史實,叫“宅茲中國”。這也是“中國”一詞的最早筆墨記錄。

加入書架我的書架

上一章 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