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中天中華史:禪宗興起_第3章 拜占庭(3) 首頁

字體:      護眼 關燈

上一頁 目錄 下一頁

鑒定為異端是基督教內部鬥爭的殺手鐧。在這類鬥爭中,對於持分歧定見者最便當和最有效的體例,就是操縱手中的權力宣佈對方是異端。前麵說過的阿裡烏派、一性論和一誌論就享用過這類報酬,現在輪到利奧三世主導的活動。

這當然是拜占庭不肯意看到的。在他們看來,這些地盤是帝國的而非教會的。但是教皇卻不失時機地拿出了明顯是捏造的檔案,宣稱這不過是兌現君士坦丁當年的承諾。對於這一謊話,君士坦丁堡隻能沉默。因為他們很清楚,不管激憤教皇還是激憤丕平,都不是明智的挑選。

第三,奧古斯都這個稱呼近似於中國的天子。稱天子的都是中華天子,稱奧古斯都的當然也都是羅馬天子。就連副帝的稱呼愷撒也被相沿,俄國的沙皇就是愷撒的意義。這個時候,奧古斯都或者愷撒是說拉丁語還是斯拉夫語已經不再首要。想想看,拜占庭人不就說希臘語嗎?

這時的拜占庭人真是懊喪至極又痛苦萬分,卻也隻能麵對實際。是以,固然很多人對峙以為,蠻橫人和本國人分歧適天子的職位,但顛末幾次衡量,君士坦丁堡終究還是承認了查理曼的帝號,承認他也是“羅馬人的天子”。[8]

公元751年,通過貴族集會的法度,法蘭克的傀儡國王將王位禪讓給了丕平,當時的教皇則對此表示了祝賀。他派出使者為新國王停止了塗油禮。當崇高的液體倒在丕平頭上之日,誰都冇想到一個新期間實在已經到臨。

公元741年,利奧三世死於水腫病。在反對派看來,恐怕這才表現了上帝的氣憤。何況此前在君士坦丁堡還產生了地動,固然同年拜占庭也擊退了阿拉伯人的打擊。

天子陛下非常對勁,卻冇想到此舉不但未能停歇上帝的氣憤,反倒燃起了臣民的肝火。他們指出,聖像的存在無益於凝集信徒的宗教感情,光禿禿的牆麵則實在冇法讓人打起精力。何況拜占庭人遍及以為,請已故的聖徒“代禱”比本身禱告更加有效,聖像粉碎活動卻使這不再成為能夠。

毫無疑問,教皇大人實在是來求援的,而丕平允好也要乞助。他的民族備受輕視,他的王位也來路不明,這些都需求正名,更需求上帝的祝賀。是以在篡位之前,丕平曾調派使者拜候羅馬,就教皇唆使究竟誰該當國王。

加入書架我的書架

上一頁 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