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文瀚點頭認同道:“三弟言之有理,恐怕還不但如此。現在朝局奧妙,天子凸顯我們兄弟間的密切乾係以及三弟之能。明顯是成心做給彆人看的。在外人看來,我們兄弟與老太尉陳文遠、首輔大學士王雨農、禁軍大將軍周挺一樣,都是對皇上忠心不二的親信之臣。但是天子心中很清楚。我們與那些嫡派老臣是有分彆的。天子這麼做的真意,還是旨在藉助我們的力量以震懾其他諸方權勢。在這個節骨眼上確保皇權安定。”
徐文瀚神采沉重的道:“隻要完整翻臉就絕無退路,擁兵自主定會多幾分勝算。這個事理並不難懂。皇上老謀深算又占有主動,兩邊氣力差異明顯易見。飛揚自小受衛肅忠君愛民的教誨。我信賴他骨子裡是極不甘心走到起兵叛夏這一步。飛揚也不會不明白,一旦南唐故地戰亂複興。便是兩敗俱傷的死局。而大夏乃是前朝金城藩鎮曆經數十年殺伐交戰而來,皇上決然不會做出容忍任何人名為大夏臣屬、實則裂土盤據的蠢事。在這一點上,我們不必思疑皇上不吝統統代價的決計和勇氣。飛揚完整投降的話,或可保得衛氏一族無虞。變相投降則毫不成行,即便能令皇上臨時讓步,也必將為今後埋下殺機。”
“我方纔提及朝局奧妙,不為無因。皇上於正月十六日下旨宣召寧王趙當、康王趙敢交割兵權回京述職,兩道聖旨以八百裡加急彆離送往襄陽與幽州。太子被廢,二王心胸希翼,焉得不欣然領旨日夜兼程?昨日潼關守將葉闖密奏,二王已入潼關,就在這三四日內可進京覲見。二王隻要踏進長安,便如入兕之虎,不管大夏有何事情,皇上也絕無二王發兵反叛之憂。不管二王今後在長安如何折騰,也掀不起三尺高的浪來。當然,這些都是後話了。誠如三弟所言,朔方的討虜大將軍曾賢明、江南的武威大將軍耿進、禁軍大將軍周挺、鎮守潼關的葉闖,以及在襄陽代替寧王趙當的楊耀,在幽州代替康王趙敢的羅輝祖,無一不是皇上一手汲引發來的親信重將。”
楊致心中又出現出那種似曾瞭解的厭倦與落寞,沉默半晌後,說道:“那我們就臨時先按大哥的意義分頭行事吧!天子命你三日內結案,你籌算讓他這篇事關嚴峻的大要文章如何個做法?嘿嘿,他這個天子也真夠累的!”(未完待續,如欲知後事如何,請登岸,章節更多,支撐作者,支撐正版瀏覽!)
徐文瀚一席話將天子的陰鷙心機揣摩得滴水不漏,兄弟三人一時沉默無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