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平調*其三》
是的,凡是看過成片牡丹的人,都會被那種澎湃彭湃的美感佩服。一盆或是一枝,也似是流落官方的女子,帶著天生的繁華。而牡丹偏又那麼官方,風俗畫中有它,鄉間的陪嫁,都是它。
像聽李玉剛的曲子。“嫋晴絲吹來閒天井,搖擺春如線。停半晌,整花鈿。冇揣菱花,偷人半麵,迤逗的彩雲偏。步香閨怎便把滿身現……”,他反串唱《牡丹亭》,染胭臉,瓊瑤鼻,菸絲一樣的眼神,蛇信子一樣的嗓子,帶著無儘的柔靡和奧秘。一個字掛在舌尖,半天落不先來,心懸著,春拉成了線,聲音也拉成了線,隻由他晃來晃去。牡丹在戲裡姹紫嫣紅的開……它就是花好月圓裡的阿誰花啊。
關於牡丹的花枝,另有一個傳說。天授二年臘月月朔,長安大雪紛飛,武則天喝酒作詩,敗興醉筆寫下聖旨:“明朝遊上苑,敏捷報春知,花須連夜發,莫待晨風吹。”百花懾於此命,連夜開放,獨牡丹不違時令,閉蕊不開。武則天大怒之下,將牡丹貶出長安,並施以火刑。牡丹遭此災害,體如焦炭,卻根枝不散,在酷寒凜冽中矗立仍然,來年東風勁吹之時,花開更豔,後得“焦骨”之稱。
一日,唐玄宗攜楊貴妃設席亭內,品酒,觀花,賞心。樂工李龜年帶著新選的梨園後輩,執了各自樂器,前來承應。一番叩拜以後,皆在一旁待命唱奏。不料玄宗卻說:“且慢,本日對妃子,賞名花,焉用舊樂詞?”隨即令了樂工李龜年,帶著他的玉花驄馬,去尋李白進宮賦詩掃興。
解釋東風無窮恨,沉香亭北倚雕欄。
借問漢宮誰得似。不幸飛燕倚新妝。
若非群玉山頭見,會向瑤台月下逢。
愛的就是那滄桑的焦骨。焦骨之上,花開得更加的豔異。“姚黃”,“魏紫”,“二喬”,“趙粉”,“丹爐紅”,“綠玉,“水晶藍”,“藤花紫”,“夜光白”……目炫狼籍,都是浩渺而壯闊的美。牡丹也熱忱,不埋冇,不閃躲,帶著生滅由之的派頭,綻放了,還綻放,總綻放不敷似的。像一個熱戀中的女子,驚人的貴氣裡,帶著非常的天真。你要甚麼,我都給你,這怒放給你,這花香給你,這山山川水,人間光陰,我給得起的,給不起的,都給你。那貴重的情義,像天上掉下來的金,彆奉告我你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