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之,如果我們對眾生向來都冇有過擔憂,說已經生起了菩提心,那就是在自欺欺人。即便已接受了菩薩戒,那也隻是徒有浮名,不成能獲得菩薩戒體。
再說到大乘佛子入道之基,發菩提心,對於很多人來講,這當中也存在很多題目,本身該當作一番察看。
在實際觀修時,外四前行中哪一個內容最震驚你的心,最能打動你,就要對峙對這項內容做觀修。
比如水,我們老是固執水有水的自性,它到海內裡是海水,蒸發後到天上降落是雨水,到地下被樹接收又成了樹體內的水分,遇冷結冰成了固態的水,轉來轉去還是水,彷彿恒常穩定,但究竟上,這個水的狀況一向在變,水異化物的內部成分也在變,乃至一個水分子內部的一個氧原子、兩個氫原子,時候都在變。但是,我們一向倒置的以為這個水一向都冇有變,前麵提到的是水的物理竄改,在化學反應中,當它跟生石灰一起產生化學反應時,就變成了熟石灰;當它被加熱到一定時候,在高溫高壓下就會分化成氧原子、氫原子,這些原子在合適的前提下又會進一步的停止聚變和裂變反應,開釋龐大的能量,彆的,兩個氧原子構成氧氣分子,浩繁氧氣分子構成氧氣,一樣的事理,浩繁氫氣分子構成了氫氣。
“人緣所生法,吾說便是空;亦為是化名,亦是中道義”,萬法是空性的。
諸行無常裡講前一頃刻和後一頃刻的身心不是同一個法,前一頃刻閃現的身材滅了,然後下一頃刻生起的身材也滅去了,跟前一頃刻是不稱身材。心相續一樣也是分歧的,類似相續,前一頃刻和後一頃刻的固執是不一樣的。從這裡能夠看出底子冇有一個俱生的我存在,如果有的話不成能如許前一頃刻和後一頃刻是分歧的法。
散點透視,給每個部分的風景劃一的感受,都公允地表示出來了,比如富春山居圖,比如千裡江山圖。但是,這類貌似全麵的多視角圖景,呈現在一張畫上,給賞識帶來了困難。
究竟上它的本質是無自性的,每一頃刻都在生滅,乃至冇有生滅,連生滅相都是幻相,底子就冇有生過,隻是緣起閃現,這個是大乘龍樹菩薩的思惟:
統統萬法是我們心閃現的,都是八識的閃現,並不是真的有萬法。境就是指統統萬法,萬法在外境上彷彿有生有滅。從唯識的角度來講統統萬法心外冇有境,也能夠說表情不二,境就是我們的心,以是說心外無境。內裡我們以為有境地,實際上是我們心識變現的,麵前所閃現的統統是我們的眼識的變現;聽到的統統聲音是耳識的變現;聞到的統統氣味是鼻識的變現;嚐到的統統味道是舌識的變現;各種身材的覺受是身識的變現。第八識變現江山大地,究竟上都是我們心識在動,然後閃現統統幻景。就像我們夢裡一樣有人物、家庭、衣食住行、江山大地,但究竟上是我們心的閃現,是八識的閃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