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與一座城市的故事_第2章 在學校任教 首頁

字體:      護眼 關燈

上一頁 目錄 下一頁

文革時,這三條門路彆離改名為“學工路、學農路、學軍路”,應對了巨大魁首毛主席說的,知識分子要接管工人階層、貧下中農、束縛軍再教誨的號令。

(注2)文革期間,徐規一家備受打擊,宗子徐存平在客籍平陽沿江公社新蘭村(今蒼南龍港鎮新蘭村)插隊;次子徐存陽赴黑龍江鄉村插隊;長女徐楚嫁在福建南平;次女徐楚江隻讀到初中畢業。夫人陳蓮生在溫州一家搬運公司打工,一家人可說四分五裂(摘自《溫州通史編輯通訊》2017年休刊號)。

註釋:(注1)陳樂素(1902-1990),廣東新會縣棠下鎮人(今江門市新會區),1918年留日,明治大學政經科畢業。1952年任教浙江師範學院,1956年插手中共。文革後回杭州大學,規複教席,著有《求是集》、《宋史藝文誌考據》、《宋元文史研討》、《援安史學論著選》等(摘自收集)。

(注3)“小學戴帽初中班”是在小學的根本上增設初中乃至高中,有點近似給人戴了個帽子,以是叫“戴帽初中班”,它是鼎新開放前,城郊連絡部與鄉村教誨特有的征象,目標是為處理農夫與住民後代就近上學的題目(摘自收集)。

那段時候(文革前),林正秋開端到杭州孤山的浙江圖書館古籍部體係地瀏覽館藏的貴重文籍,特彆是《臨安三誌》(《乾道臨安誌》、《淳佑臨安誌》、《鹹淳臨安誌》)、《建炎以來朝野雜記》,可說是一字一句的瀏覽。這些古籍向人們揭示了南宋期間杭州的政經、農業與手產業出產,販子風俗,方方麵麵的社會餬口畫麵,給他留下了難忘的印象。

厥後,十四初改名為杭州大學從屬中學(下稱“附中”)。

一九六四年,林正秋與一名大學時的同窗,施茂銘合作,翻譯了一本俄語書,叫做《穆爾和他的烏托邦》,講的是一群年青人在一個孤島上建立了烏托邦式社會主義國度,書中寫了這些人遭碰到的各種經曆。這本俄語譯作,也為他大學畢業後,被構造上調劑去學習俄語做了註釋。此書被編進吳晗主編《本國汗青小叢書》,由商務印書館一九六四年出版。

徐規教員(下稱“徐”)雖說在一九五六年就被評為副傳授,餬口相稱簡樸,一小我住在杭大教職工宿舍的一個單間,與家人分家二地,兩邊開消,日子過得較為鬆散。

幸虧工宣隊政委是個好人,安撫他說:“彆去理那小我,專門扣帽子,打棍子,恐嚇彆人。”聽了政委的話,他才如釋重負,說道:“文革時,總算逃到一劫。”

加入書架我的書架

上一頁 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