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生二人,一長一少,對酌小飲,海闊天空的談天。不久,就成為忘年交。
抗戰期間,浙江大學由省會杭州遷到浙南的一個小城龍泉。
初度見麵,他就與徐教員聊起本身當年在溫州讀書時的經曆,以及對徐先生的敬慕。鄉音、鄉親與誌同道合,林與徐規由師生乾係,進而,有了同仁之誼。
文革開端(1966)後,有一次,黌舍工宣隊長(注6)將林正秋叫去說話。
那段時候(文革前),林正秋開端到杭州孤山的浙江圖書館古籍部體係地瀏覽館藏的貴重文籍,特彆是《臨安三誌》(《乾道臨安誌》、《淳佑臨安誌》、《鹹淳臨安誌》)、《建炎以來朝野雜記》,可說是一字一句的瀏覽。這些古籍向人們揭示了南宋期間杭州的政經、農業與手產業出產,販子風俗,方方麵麵的社會餬口畫麵,給他留下了難忘的印象。
文革期間
一九四三年,徐規的畢業論文《李燾年表》獲得天下大門生論文劣等獎,被時任校長竺可楨一眼看中,進入浙大研討生院,師從宋史專家陳樂素(注1)。
師母早就曉得,多年以來,徐教員的餬口獲得一名同事的照顧,非常感激,特地為林帶來一罈師母親手釀製的好酒表示情意,此乃後話不提。
說到徐規的經曆,這是林正秋與徐教員多少年來的來往才曉得的。
到了寒暑假,除了回溫州探親以外,幾近全數時候化費在圖書館裡瀏覽或寫作。
林又說:“我從小隻曉得聽黨的話,不曉得黨內有二個司令部。”
有一次,林正秋去看望徐教員,隻見教員本身燒了一碗湯麪,桌上冇有小菜,隻擺著一壺老酒,一小碟花生米,一小我以麪條與花生米下酒,自斟自飲,似有借酒澆愁,排解孤傲之意。林正秋曉得,徐教員除了冊本以外,幾近冇有甚麼特彆癖好。
(注5)杭州學軍中學,省一級重點中學,始建於1956年,初名杭州市第十四初級中學,前後改名為浙江師範學院從屬中學、杭州大學從屬中學,1970年采取現名。1978年評為省首批重點中學,停止2013年9月,有西溪和紫金港兩個校區(摘自收集)。
一九六四年,林正秋與一名大學時的同窗,施茂銘合作,翻譯了一本俄語書,叫做《穆爾和他的烏托邦》,講的是一群年青人在一個孤島上建立了烏托邦式社會主義國度,書中寫了這些人遭碰到的各種經曆。這本俄語譯作,也為他大學畢業後,被構造上調劑去學習俄語做了註釋。此書被編進吳晗主編《本國汗青小叢書》,由商務印書館一九六四年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