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爾嘉學貫中西,很有才調。又熱情公益,在本地很馳名譽。宣統三年,被任命度支部(相稱於現在的財務部)議員;民國期間被選為參議院候補議員;1915年擔負廈門市政會長,且蟬聯鼓浪嶼大眾租界工部局董事會華人董事長達十四年之久。
比方,那日,與旅店老闆漫不經心腸談天。從落日西下,說到月上樹梢。從李清泉的容穀彆墅,說到林爾嘉的菽莊花圃。從他酷愛的村上春樹,說到我沉淪的本・衛肖。從陸遊的“紅酥手,黃藤酒”,說到白居易的“何日更重遊”。
或,看一部電影,報告和順與哀痛。
但丈夫李清泉到底是繁忙。以是,顏敕約莫經常會想,如果能在鼓浪嶼築建一個宅子,與丈夫僻居。無庸常瑣事困擾,無慾望野心逼誘,無民氣傲視累墜,做一對淺顯伉儷,定是最好的。
1940年,10月27日。病重離世。長年52歲。臨終前,李清泉說要將本身的十萬美圓遺產捐募故國扶養難童。馬尼拉僑團和其生前老友也籌款四十萬美圓建立了救濟難童基金,以示記念。身前榮光昌隆,不抵身先大家念想。
光陰傍晚,旅店老闆特地領我去看了它一眼。鹿礁路11~19號,林家彆墅。當年的台灣首富林維源來此出亡。曆經戰亂,願在此處尋得安寧。因而,攜巨資在鼓浪嶼蓋了彆墅。林維源本有兩處房產,俗稱大樓、小樓。但時年耐久,皆已殘損陳舊。
傳聞它當年好風景。昔日的仆人菲律賓華僑李清泉,是當時聞名的“木料大王”。李清泉是貿易奇才。平生很有建立。辦黌舍,修路,開銀行,采礦,構造“菲律賓華僑抗戰委員會”。對造福廈門子民和菲律賓華僑,不遺餘力。雖平生大部分時候在菲律賓度過,但在鼓浪嶼留下的這一座“容穀彆墅”至今為人愛讚。
大小樓現在雖已是美人遲暮,但所建位置實在是好。臨海風景不堪美好。大樓亦是從洋人手中購得,小樓是林維源新建而成。厥後,即1915年,林維源之子林爾嘉在大小樓中間又造築了一幢八角樓。三幢樓連成一氣,成為氣度的“林氏府”。
1938年,廈門淪亡之時,林爾嘉的正妻與二姨太皆已過世。林爾嘉便攜四姨太、五姨太和六姨太重返台灣板橋。唯有他的三姨太孤自請願留下與空蕩老宅相伴。也不知白叟當年心中所念想、所戀慕之纖細,約莫她實在是個懷舊又念家的人。之於她,到底台灣是他鄉,是悠遠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