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流浪,不必去遠方_第6章 趁此身未老 首頁

字體:      護眼 關燈

上一章 目錄 下一頁

鴉片戰役以後,島上又來了洋人。與黑眼睛黃皮膚的中國人分歧,他們長著碧眼金髮,高挺的鼻梁與身型看著總要凶悍幾分。光陰遷變,來去的人族日漸喧嘩,連外族的人也要踏破鐵蹄,在此處留下一些陳跡。

厥後,抗戰發作,小島再曆烽火。廈門淪亡之時,小島災黎多達11萬人。日軍暴行之下,死傷公眾難以計數。是如許曆儘繁華、又曆儘磨難的一座小小島嶼。但光陰寬宏。抗戰勝利以後,被收回,改設“廈門市鼓浪嶼區”。

伴隨洋人而來的西方教會為生長信眾,前後在島上築造了大小教堂數十座。又建有宗教書店、病院和教會黌舍等。

滄桑。

彷彿是島外的平生一世。

在教堂相聚。

現在的鼓浪嶼日光幼兒園的前身--懷德老練園,建立於1898年,清光緒二十四年,是中國最早的幼兒園。彼時,鼓浪嶼的黌舍浩繁。包含:幼兒園、小學、中學、師範,以及各色宗講授校。藥店、米店也是多不堪數。頃刻,彷彿果然使小島公眾走出了封建社會,一派繁華。

趁此身未老。

從鋼琴船埠走到英國領事館。又從日本領事館走到上帝教堂。從許故裡走到林氏府。又從李清泉彆墅走到了毓園。從大敗電報局走到荷蘭領事館。又從春草堂走到彙豐第宅。所謂“春夢覺來心自警,舊事般般應”,感到如是。心下悵惘。

在洋房相遇。

又有力量。

昔日,一個海水寥寂的小島,日漸熱烈起來。本來好安靜的一個世外桃源,沉寂終被突破,有了火食。一塊樸實美極的地盤上,開端覆蓋著人畜朝氣與俗塵炊火。彼時,因島嶼之表麵近似圓形,它便被叫做“圓沙洲”或是“圓洲仔”。

舊時熱烈約莫也就如書裡所寫這般了。

“當時,手提、肩挑、走街串巷的小商販調子不一,此起彼伏的呼喊,成了熱烈的裝點:淩晨,有賣油條、豆花、豆奶、碗糕粿、豆包仔粿、煎糕、炸棗、麪包、雞蛋的……日裡,有賣瓷碗、笊籬、竹刷、烘爐扇……也有補鼎、補鍋、補麵桶的……夜裡,自有賣燒肉粽、芋包、魚丸湯、扁食湯的……”

他們蓋一間小屋,捕魚種地,養禽餵豬,蒔花種樹,春耕秋拾。厥後,又有旁人突入,偌大一個島嶼,也是冇法占地為王,唯能與之共享了。光陰悠長,來此小島的男女漁民愈來愈多。到了明朝,鄭勝利光複台灣之時,以此島為據點練兵安營,使之立名。

約莫是在宋末元初之時,有一李姓男人,捕魚為生。不知因何原因,某日,他乘船漂流遠行,行至一處荒島。如入桃花源,隻見此島花繁柳綠,鳥鳴如歌,遂起戀慕之心。想著,如果能在此處,攜愛人孤靜長居,實在是件好浪漫的事。

加入書架我的書架

上一章 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