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周黃兩家定下婚約。但大婚那日,周壽愷臨場離陣,留下黃萱孤自一報酬難麵對迎來送往的來賓。一如林語堂。在那樣一個年代,進步青年總對父母之命媒人之言促就的婚姻心有順從。約莫都覺得此行是極不成取的。各種原委現在已然不成儘知。
再厥後,周家搬了。
倒是黃萱果斷,一封短箋寄達周壽愷,表示此生不與之論婚嫁。魄力、豪氣皆不是平常女子統統的。約莫是因這一行動,周壽愷反倒感覺此女子不成小覷。一來二往,便生出至心真意來。功德不言遲暮。1935年9月,二人終立室屬。
周壽愷,出身王謝。父親周殿薰是清末吏部主事,後擔負廈門圖書館第一任館長,又是同文中學的第一任華人校長。也是書香家世以後。1925年,周壽愷考入福州協和大學,次年入燕京大學,三年以後,醫學預科畢業。1933年,成為北京協和醫學院醫學博士,是著名的外科專家。
是陳寅恪的三個女兒陳流求、陳小彭、陳美延顧念父母的回想錄。大抵從親從近地回顧了陳寅恪、唐筼佳耦的一輩子。陳寅恪才名鼎盛,是近當代史學巨擘。但文革期間曆經磨難,僻居鼓浪嶼之時,恰是人生暮年穀底。孤自與六合為依。而這當中,最貴重的,莫過於,他遇見你
陳寅恪平生悲欣交集,兩分難,三分歡,四分孤傲,一分傷。先生此話一出,黃萱分外打動。她未曾想,本身在先生心中,竟已是如此備受看重。天然,她是不能棄他不顧的。持續留在了先生身邊。
倒是有幸得見黃家花圃。晃岩路25號。黃奕柱當年髦建的這座黃家花圃占地4500平方米,有“中國第一彆墅”之佳譽。漫步其間,彷彿回到民國期間,覺得轉角便見身著素色旗袍,手執油紙傘的端莊女子。現在的黃家花圃,如若一個心上盛滿故事的白叟。
--黃萱蜜斯。
遇見陳寅恪的那一年,是在1950年。先生在中山大學任教。黃萱好學,敬慕先生已久。聽聞先生在家講課,便邀侄女秀鸞同去。黃萱溫馨,也不為此際會寫下隻言片語。倒是秀鸞曾記下幾筆,說先生一襲長袍,膚色白,長臉高額,“可惜本應閃動聰明之光的雙目,冇有神采,彷彿是蒼茫一片”。
黃萱平生所遇之男人,至為首要的隻要兩位。一是與之執手不離、相伴白首的丈夫周壽愷,一便是共卷詩書、兩心相通的白叟陳寅恪。而他們,已充足令她平生豐盈、飽滿,花開滿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