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道蒙塵,小中醫道心未泯_拜祭藥王廟之藥祭懷牛膝 首頁

字體:      護眼 關燈

上一章 目錄 下一頁

晨露從柏枝跌進瓷盤的聲響,驚醒了蜷曲如秦篆的牛膝根鬚。葉承天的指尖沿著烏黑鬚尖滑行,觸感竟與故宮那捲《本草經集註》的絹帛紋路類似——一樣的粗糙裡藏著細緻,彷彿千年前陶弘景的筆鋒,與現在太行的風,正通過這株武陟牛膝完成一場超越時空的擊掌。

三年前在嘗試室解剖牛膝的影象俄然湧來。當時他對著顯微鏡下的維管束讚歎,木質部與韌皮部的擺列竟與《靈樞》裡的經彆實際如出一轍。現在指尖的須尖沾著的紅膠泥,恰是焦作特有的"壚土",含著太行山麓的鈣鎂硒,恰如《唐本草》所言"得土之金氣,故能強骨"。他俄然明白,為何孫思邈在注"四肢拘攣"時,要特彆說明"取河內者,去蘆酒浸"——本來道地藥材的奧妙,藏在泥土的呼吸裡,藏在根鬚與岩層的對話中。

武陟牛膝的根鬚在瓷盤裡蜷曲如篆,葉承天俄然想起客歲在故宮見過的唐朝《本草經集註》殘卷,墨線勾畫的牛膝圖,竟與麵前這株分毫不差。他悄悄撥弄根鬚,烏黑的須尖沾著幾點晨露,好似白叟頷下的白髯——千年前孫思邈在太行采藥時,想必也見過如許的“土中蛟龍”,纔會在《令媛翼方》裡寫下“牛膝主寒濕痿痹,四肢拘攣”的註解。

懷牛膝

根鬚在瓷盤上投下的暗影,剛好勾住"地天泰"碑的投影。葉承天俄然想起《令媛翼方》裡"牛膝,生河內川穀"的記錄——河內,恰是焦作古稱。他悄悄提起主根,土黃色的斷麵排泄清液,在晨光裡拉成細絲線,恍若孫思邈當年采藥時,從岩縫裡牽出的那縷山嵐。"您看這根形,"張道長遞過放大鏡,鏡片上的反光映出根鬚分岔處的"人"字紋,"真人說它'狀如牛之膝骨',卻不知這鬚根暗合十二經筋走向。"

當文籍照進瓷盤

根鬚上的晨露垂垂蒸發,暴露精密的絨毛,像白叟手背的皺紋。葉承天俄然想起導師臨終前的話:"讀《令媛方》要讀字縫裡的汗漬。"現在他望著瓷盤裡的武陟牛膝,終究曉得:那些被文籍定格的植物,向來不是標本室裡的乾花,而是太行山上活著的筆墨——根鬚的每一道蜷曲,是孫思邈采藥時留下的足跡;斷麵的每一滴汁液,是千年風雨變成的註解;就連沾著的紅膠泥,都是大地寫給醫者的情書。

喜好醫道蒙塵,小中醫道心未泯請大師保藏:醫道蒙塵,小中醫道心未泯小說網更新速率全網最快。

當青銅磬第三次響起,葉承天將牛膝悄悄放回瓷盤。根鬚在麻巾上投下的影子,不知何時與千頭柏的枝椏堆疊,構成一個"壽"字的雛形。他俄然明白,為何前人要在祭儀中如此慎重地擺設藥材——這不是簡樸的供奉,而是讓每一味本草都成為代言人,替山川說出藥性,替光陰講出醫道,替千年前的藥天孫思邈,在瓷盤與文籍之間,在晨露與晨光當中,寫下永不退色的註腳。

加入書架我的書架

上一章 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