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道蒙塵,小中醫道心未泯_拜祭藥王廟之藥祭懷山藥 首頁

字體:      護眼 關燈

上一章 目錄 下一頁

紅膠泥裡嵌著的小石塊引發了他的重視,那是太行山特有的青石碎屑,棱角處還帶著被流水沖刷的陳跡。這讓他想起《唐本草》“諸藥所生,皆有境地”的結論:溫縣地處黃河與太行山之間,黃河水的溫潤與太行山的剛毅在此交彙,才孕育出這般“稟性中和,補而不滯”的山藥。就像麵前的藥王廟,坐落在“地天泰”的風水寶地上,連藥材都帶著六合交泰的靈氣。

“儲存母土祭奠,是從唐朝傳下來的端方。”張道長遞過一本泛黃的《懷藥祭儀》,內裡夾著的山藥標本雖已乾枯,卻仍能看出當年的粗短形狀,“孫真人說‘藥之效,半在土,半在人’,這紅膠泥不但是藥材的‘繈褓’,更是一方水土的‘藥方’。”

母土上的本草暗碼:

當懷藥遇見唐儀

五斤重的山藥橫臥瓷盤,如同一截未經砥礪的玉柱,根鬚在紅膠泥裂隙中若隱若現,好似古輿圖上蜿蜒的河道。葉承天記得在國度博物館見過的唐朝陶俑,藥童揹負的竹簍裡,便插著這般粗短多須的山藥,俑身衣紋上還刻著“補不敷,長肌肉”的隸書——那是《神農本草經》對山藥的讚語,現在正跟著指腹的摩挲,從千年之前的竹簡,滲進麵前帶著體溫的藥材。

喜好醫道蒙塵,小中醫道心未泯請大師保藏:醫道蒙塵,小中醫道心未泯小說網更新速率全網最快。

“孫真人當年在太行采藥,專尋長在紅膠土裡的山藥。”張道長的拂塵輕點山藥頂端的芽眼,那邊還沾著半片捲曲的枯葉,“您看這芽苞向左斜生,恰是‘左升右降’的醫理具象。《令媛方》裡治虛勞的‘薯蕷丸’,必用懷州壚土所產,說其得土氣之厚,能固中焦如砥柱。”

手指撫過山藥頂端的芽眼,那邊正排泄一滴晶瑩的汁液,在紅膠泥上滾成小小的珍珠。葉承天俄然感覺,這不是簡樸的藥材,而是太行山脈寫給人間的情書,是孫思邈留在光陰裡的藥引——噹噹代人的指尖觸到這帶著母土的本草,千年之前的醫者仁心,便藉著這一抹紅膠泥的溫度,悄悄叩響了古人的心扉。

素色麻巾吸飽了晨露的潮氣,泛著淡淡的草木香——那是用柏葉汁浸洗過的原因,張道長說如答應避蟲蛀,正合《令媛方》裡“藏藥宜淨宜燥”的訓戒。葉承天的指尖劃過溫縣壚土山藥的紅膠泥,粗糲的顆粒感順著指腹傳來,恍若觸到了太行山麓的肌理。這些裹著母土的藥材,連泥帶根足有五斤重,恰是《唐本草》中“諸藥所生,皆有境地”的活註腳。

加入書架我的書架

上一章 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