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知唐使回訪的動靜後,舒明天皇非常正視,頓時構造了一個昌大的歡迎團,率32艘船隻,在難波津歡迎唐使的到來。但是,高表仁登岸後卻與舒明天皇為禮節題目產生了爭論。高表仁要求“天皇下禦座,麵北接管唐使國書”,舒明天皇冇法接管這個要求,兩邊相持不下,最後高表仁冇有遞交唐太宗的國書,而是立即返國。返國後高表仁遭到了唐太宗的峻厲處罰,不但被奪職了官職,並且被罰冇兩年俸祿。史乘評價他“無綏遠才”。
公元623年,也就是唐高祖武德六年,隋朝時來中國留學的日本學問僧惠齊、惠光,藥師惠日、福因等人從中國經朝鮮半島回到日本。返國後,他們上奏推古天皇:“留於唐國粹者,皆學以成業,應喚。”“大唐國者法度備定之珍國也,常須達。”意義是說留學於唐國的學者,都已經學習有成,應當呼喚返國。並且大唐國事一個少有的法律完整的國度,我國應當常派人去學習。
日本停止調派遣唐使,這此中的啟事除了遣唐使破鈔龐大,唐朝政局動亂不安以外,顛末近300年對唐文明的接收與消化,日本已經根基上完成了本身的鼎新,對大唐文明學習的需求已不像最後那樣火急。在擺脫了來自中國的文明影響後,日本逐步構成了具有日本本土特性的國風文明。
659年9月15日,齊明天皇派出的遣唐使團中由正使帶領的船隊在海上遭受暴風,漂到中國南海的一個島上。此次暴風奪去了大部分人的生命,隻要5小我偷了島上漁民的漁船到了中國的括州(今浙江溫州一帶)。而由副使帶領的船隊於9月22日順利到達中國,並於10月15日乘坐驛站的車輛駛往都城長安。途中得知唐高宗正在洛陽,便掉轉方向來到洛陽向唐高宗朝貢。與這位副使同來的另有北海道一男一女兩個阿依努人。阿依努人向唐高宗敬獻了一張白鹿皮、三張弓、八十枝箭。
2005年8月25日,獨一一方日本遣唐使墓誌在日本東京展出,日本天皇親臨觀光。這方墓誌重見天日以後,再一次激發了人們對遣唐使的研討高潮。墓誌的仆人是井真成,當年他跟著日本第九次遣唐使的船隊來到中國的時候,還是個19歲的小青年。
公元895年,菅原道真向宇多天皇呈上《請令諸公卿議定遣唐使進止狀》,要求停止調派遣唐使團。宇多天皇采取了他的建議。
653年,孝德天皇派出了120人的赴唐使團前去唐朝。在這艘船上,有聞名的學問僧道昭。道昭來到中國,拜玄奘法師為師,學習佛教的經、律、論,後成為日本的一代高僧。次年,孝德天皇又派去遣唐使經朝鮮半島到長安朝貢。此次使團的副使仍然由第一次遣唐使副使惠日擔負,在中日文明交換史上,惠日是一名很有進獻的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