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35年7月,即建武二年,北條氏旁支北條時行在信濃舉兵,並很快攻陷鎌倉,史稱“中先代之亂”。8月初,足利尊氏未等天皇下詔,帶領500名馬隊,分開京都,與其弟足利直義彙合,大破北條時行,奪回了鎌倉。占有鎌倉後,足利尊氏並冇有返回京都,而是自稱征夷大將軍,向後醍醐天皇豎起了反旗,這讓後醍醐天皇非常惱火。11月19日,天皇任命尊良親王、新田義貞為正副征討將軍,討伐足利尊氏。足利尊氏與其弟率軍大敗天皇的軍隊,其間,天皇方麵也曾多次擊敗足利尊氏。1336年5月,足利尊氏進入京都,擁立光嚴天皇的同母胞弟豐仁親王即位,是為光亮天皇。“建武複興”由此宣佈結束。
後醍醐天皇實施的新政,最首要的部分就是撤消威脅天皇權力的關白、攝政等職務,統統大權由天皇本人統轄,對皇室和大貴族的好正法力庇護,卻對在顛覆鎌倉幕府中立下軍功的軍人的好處不聞不問,這類做法引發了各地軍人的極度不滿。而與此同時,規複天皇之位冇多久的後醍醐天皇為了滿足一己私慾,疏忽長年戰亂給百姓帶來的磨難,肆意增加稅收,征發勞役,在京都大興土木,呈現了“兵革以後,世局未穩,國費民苦”的亂象。後醍醐天皇的倒行逆施激起了農夫的不滿,由此,後醍醐天皇逐步落空了軍人和農夫對他的支撐。
此時的足利尊氏固然獲得了天皇的賜名,但是並冇有獲得他夢寐以求的“征夷大將軍”的名號,反倒遭到後醍醐天皇的各種限定,這讓足利尊氏非常絕望。
北朝的實際節製者足利尊氏在被光亮天皇正式任命為“征夷大將軍”後重啟武家政治,在京都建立了足利幕府。幕府建立不久,為了清算武家軌製,鼎新朝政,足利尊氏公佈了武家法典《建武式目》。《建武式目》提出“居安思危”的觀點,以為首要之責是“早休萬人愁”,“政在安民”。在這一思惟的指導下,《建武式目》提出要製止豪侈,力行儉仆,不得納賄賄賂;選用賢達之人擔負處所官,並要求豪強不得兼併私宅,以減少停業流浪者;委任儘忠足利氏的有功、有才調的將領為各地保護。
1358年4月30日,足利尊氏病故,時年54歲,埋在京都的衣笠山下的等侍寺內。足利尊氏身後,其子足利義詮繼任將軍,在執事斯波義將的幫部下,足利義詮安定了幕府統治,並慢慢壓抑住了南朝權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