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
【註釋】
把水銀再煉成硃砂,是以就叫做銀硃。提煉時用一個開口的泥罐子或者用高低兩隻鍋。每斤水銀插手石亭脂(天然硫黃)兩斤一起研磨,要磨到看不見水銀的亮斑為止,並炒成青玄色,裝進罐子裡。罐子口要用鐵盞蓋好,盞上壓一根鐵尺,並用鐵線兜底把罐子和鐵盞綁緊,然後用鹽泥封口,再用三根鐵棒插在地上用以承托泥罐。燒火加熱時需求約燃完三炷香的時候,在這個過程中要不竭用廢羊毫蘸水擦擦鐵盞麵,那麼水銀便會變成銀硃粉固結在罐子壁上,切近罐口的銀硃光彩更加素淨。冷卻以後揭開鐵盞封口,把銀硃刮掃下來。剩下的石亭脂沉到罐底,還能夠取出來再用。每一斤水銀,可煉得上等硃砂十四兩、次等硃砂三兩半,此中多出的重量是仰仗石亭脂的硫質而產生的。
升煉水銀,要用嫩白次等硃砂或缸中傾出的浮麵二朱,加水搓成粗條,盤起來放進鍋裡。每鍋共裝三十斤,上麵燒火用的炭也要三十斤。鍋上麵還要倒扣另一隻鍋,鍋頂留一個小孔,兩鍋的銜接處要用鹽泥加固密封。鍋頂上的小孔和一支曲折的鐵管相連接,鐵管通身要用麻繩纏繞緊密,並塗上鹽泥加固,使每個介麵處不能有涓滴漏氣。曲管的另一端則通到裝有兩瓶水的罐子中,使熔鍊鍋中的氣體隻能達到罐裡的水為止。在鍋底下起火加熱,約共煆燒十個鐘頭後,硃砂就會全數化為水銀充滿全部鍋壁。冷卻一天以後,再取出掃下。這內裡的事理最難以捉摸,天然界的竄改真是奇妙無窮(《神農本草經》註釋中說甚麼煉水銀時要“鑿地一孔,放碗一個盛水”等等,那是胡亂注的)!
凡將水銀再升朱用,故名曰銀硃。其法或用磬口泥罐,或用高低釜⑧。每水銀一斤,入石亭脂(即硫黃製造者)二斤,同研不見星,炒作青砂頭,裝於罐內。上用鐵盞蓋定,盞上壓一鐵尺。鐵線兜底捆縛,鹽泥固濟口縫,下用三釘插地鼎足盛罐。打火三柱香久,頻以廢筆蘸水擦盞,則銀自成粉,貼於罐上,其貼口者朱更鮮華。冷定揭出,刮掃取用。其石亭脂沉下罐底,可取再用也。每升水銀一斤,得朱十四兩,次朱三兩五錢,出數藉硫質而生。
紫粉(繯紅色,貴重者用胡粉、銀硃對和,粗者用染家紅花滓汁為之)。
銅綠(深綠色,詳細製法是:將黃銅打成板片,在上麵塗上醋,包裹起來放在米糠裡,多少操縱此中的暖和火氣,每天從銅板麵上刮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