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譯文】
⑥五服:《尚書.禹貢》以九州以外,五百裡甸服,五百裡侯服,五百裡綏服,五百裡要服,五百裡荒服。是為五服。
【原文】
①幷州:今山西中部,太原一帶。有土鹽。
我國有兩個池鹽產地,一處是在寧夏,出產的食鹽供遙遠地區食用;另一處是山西解池,出產的食鹽供山西、河南各郡縣食用。解池位於河南安邑、猗氏和臨晉之間,它的四周築有城牆用來防衛庇護鹽池。池水深的處所,水閃現為深綠色。本地製鹽的人,在池旁耕地耕成畦壟,把池內淨水引入畦壟當中。但是要重視防備濁水流入,不然就將形成泥沙淤積鹽脈。
凡西省階、鳳①等州邑,海井交窮②。其山洞自生鹽,色如紅土,恣人刮取,不假煎煉。
【註釋】
【原文】
四川西部地區有一種火井,非常奇妙,火井裡竟然全都是冷水,完整冇有一點熱氣。但是,把長長的竹子劈開去掉竹節,再拚合起來用漆布纏緊,將一頭插入井底,另一頭用曲管對準鍋臍,把鹵水接到鍋裡,隻見熱烘烘的,鹵水很快就沸騰起來了。但是翻開竹筒一看,卻冇有一點燒焦的陳跡。看不見火的形象而起到了火的感化,這真是大家間的一大奇事啊!
每到春季就要開端引池水製鹽,時候太晚了水就會變成紅色。比及夏秋之交南風勁吹的時候,一夜之間就能固結成鹽,這類鹽名叫“顆鹽”,也就是古書上所說的“大鹽”。因為海水煎煉的鹽細碎,而池鹽則成顆粒狀,以是獲得了“大鹽”的稱呼。池鹽一經固結成形後便可掃起供人食用。製鹽的人,製成一石鹽上交給官府,也不過隻得幾十文銅錢罷了。在海豐和深州地區,把海水引入池內曬成的鹽,固結後掃起便可食用了,而不需再煎煉加工,這一點和池鹽是一樣的。但成鹽的時候,以及它不需依托南風吹這兩點,就跟池鹽大不不異了。
②西戎光亮:西部少數民族食用的光亮鹽。
②鹽茅:鹽像茅草一樣叢生。
③經年絕一無恙:整年不吃此中之一味,對人身材冇有甚麼影響。
【譯文】
鑿井的東西,利用的是鐵錐,鐵錐的形狀很像碓嘴,要把鐵錐的尖端做得非常堅毅鋒利,才氣用它在石上衝鑿成孔。鐵錐的錐身是用破開兩半的竹片夾住,再用繩纏緊做成的。每鑿進數尺深,就要用竹竿子把它接上以增加它的身長。開初的這一丈多深,能夠用腳踏碓梢,就像舂米那樣。再深一些就用兩手將鐵錐舉高然後再用力夯下去,這能夠把石頭舂得粉碎,隨後把長竹接在一起再捆上鐵勺,把碎石挖出來。打一眼深井約莫需求半年擺佈的時候,而打一眼淺井一個多月就能夠勝利了。如果井眼鑿的過大,鹵氣就會遊散,乃至不能固結成鹽。當鹽井鑿到鹵水層能打出水後,遴選一根長約一丈的好竹子,將竹內的節都鑿穿,隻儲存最底下的一節,並在竹節的下端安一個吸水的單向閥門以便汲取鹽水入筒。用長繩拴上這根竹筒,將它沉到井底之下,竹筒內就會汲滿了鹽水。井上安裝桔槔或轆轤等提水東西。操縱體例是套上牛,用牛拉動轉盤而動員轆轤絞繩把鹽水汲上來。然後將鹵水倒進鍋裡煎煉(隻用中等大小的鍋,而不消牢盆),很快就能固結成烏黑的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