鹽的淋洗和煎煉的體例是挖一淺一深兩個坑。淺的坑深約一尺擺佈,上麵架上竹或木,在上麵鋪蘆蓆,將掃起來的鹽料(非論是有灰的還是無灰的,淋洗的體例都是一樣的),鋪在席子上麵,四周堆得高些,做成堤壩形,中間用海水淋灌,鹽鹵水便能夠滲到淺坑當中;深的坑約七到八尺深,接管淺坑淋灌下的鹽水,然後倒入鍋裡煎煉。
③海豐、深州:海豐即今廣東海豐縣。深州疑指海豐之一地,非今河北省之深州也。
【譯文】
海水鹽
④長縆(ɡēnɡ):長繩。
宋子曰:天有五氣,是生五味①。潤下作鹹,王訪箕子而首聞其義焉②。口之於味也,酸楚甘苦經年絕一無恙③。獨食鹽禁戒旬日,則縛雞勝匹④,倦怠懨然。難道“天平生水”⑤,而此味為生人活力之源哉?四海當中,五服⑥而外,為蔬為穀,皆有寂滅之鄉⑦,而斥鹵⑧則巧生以待。孰知其所已然?
【原文】
⑤常期:耐久存放。
①天有五氣,是生五味:按中國當代“五行說”,東方木,味酸;南邊火,味苦;西方金,味辛;北方水,味鹹;中心土,味甘。見《尚書.洪範》及《禮記.月令》。
西川有火井⑥,事奇甚。其井竟然冷水,絕無火氣,但以長竹剖開去節,合縫漆布,一頭插入井底,其上曲接,以口緊對釜臍,注鹵水釜中。隻見火意烘烘,水即滾沸。啟竹而視之,絕無半點焦炎意。未見火形而用火神,此人間大奇事也。
凡鹽淮揚場者,質重而黑。其他質輕而白。以量較之。淮場者一升重十兩,則廣浙、長蘆者隻重六七兩。凡蓬草鹽不成常期⑤,或數年一至,或一月數至。凡鹽見水即化,見風即鹵,見火愈堅。凡保藏不必用倉廩,鹽性畏風不畏濕,地下疊稿三寸,任從卑濕無傷。周遭以土磚泥隙,上蓋茅草尺許,百年仍舊也。
用地堿煎熬的鹽,除了幷州的粉末鹽以外,家住河北沿渤海灣一帶的人們,也常常刮取地堿熬鹽,但是這類鹽含有雜質,色彩比較黑,味道也不太好。
凡滇、蜀兩省闊彆海濱,舟車艱通,情勢高上,其成脈即儲藏地中。凡蜀中石山去河不遠者,多可造井取鹽。鹽井四周不過數寸,其上口一小盂覆之不足,深必十丈以外乃得鹵性①,故造井功費甚難。
③堤壋形:堤壩的模樣。
其器冶鐵錐,如碓嘴形,其尖使極剛利,向石上舂鑿成孔。其身破竹纏繩,夾懸此錐。每舂深切數尺,則又以竹接其身使引而長。初入丈許,或以足踏碓梢,如舂米形。太深則用手捧持頓下。所舂石成碎粉,隨以長竹接引,懸鐵盞挖之而上。大略深者半載,淺者月餘,乃得一井成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