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譯文】
江南信郡④碓之法巧絕。蓋水碓所愁者,埋臼之地卑則洪潦為患,高則承流不及。信郡造法即以一舟為地,撅樁維之⑤。築土舟中,陷臼於其上。中流微堰石梁,而碓已形成,不煩扱木壅坡之力也。又有一舉而三用者,激水轉輪頭,一節轉磨成麵,二節運碓成米,三節引水灌於稻田,此心計無遺者之所為也。凡河邊水碓之國,有老死不見礱者,去糠去膜皆以臼相終始,惟風篩之法例無分歧也。
凡攻治小米,揚得實在,舂得其精,磨得其粹。風揚、車扇而外,簸法生焉。其法篾織為圓盤,鋪米此中,擠勻揚播①。輕者居前,簸棄地下;重者在後,嘉實存焉。凡小米舂、磨、揚、播製器,已詳《稻》《麥》當中。惟小碾一製在《稻》《麥》以外。北方攻小米者,家置石墩,中高邊下,邊沿不開槽。鋪米墩上,婦子兩人相向,接辦而碾之。其碾石圓長如牛趕石,而兩端插木柄。米墮邊時,順手以小彗②上。家有此具,杵臼竟懸③地。
江西上饒一帶製作水碓的體例非常奇妙。製作水碓的困難在於挑選埋臼的處所,如果臼石設在陣勢低處,能夠會被大水淹冇,臼石設在陣勢太高的處所,水又流不上去。上饒一帶造水碓的體例是用一條船作為地,把船係在木樁上。在船中填土埋臼,再在河的中流築一個小石壩,如許小碓也就形勝利了,打樁築坡的勞力也便能夠節流下來了。彆的,水碓另有一舉三用:操縱水流的打擊來使水輪轉動,用第一節動員水磨磨麵,第二節動員水碓舂米,第三節用來引水灌溉稻田,這是考慮得非常周到的人們所締造的。在利用水碓的河邊地區,有人一輩子也冇有見過礱,那邊的稻穀去殼去糠皮始終都是用臼,唯獨利用風車和篩子,各個處所都不異。
⑤食不厭精:《論語.鄉黨》:“食不厭精,膾不厭細。”
【譯文】
稻子收割以後,就要停止脫粒。脫粒的體例中,用手握稻稈摔打來脫粒的約占一半,把稻子鋪在曬場上,用牛拉石滾停止脫粒的也占一半。手工脫粒是手握稻稈在木桶上或石板上摔打。稻子收成的時候,如果趕上多雨少晴的氣候,稻田和稻穀都很潮濕,不能把稻子收到曬場上去脫粒時,就用木桶在田間當場脫粒。如果趕上好天稻子也很乾,利用石板脫粒也就很便利了。
②有“黃裳”之意焉:《易.坤》:“黃裳,元吉。象曰:‘黃裳元吉’,美在中也。”在此借喻糧食顆粒外有黃衣包裹,而其精華則在此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