②吳郡:江蘇姑蘇一帶。
【譯文】
凡黍在《詩》《書》,有虋①、芑②、秬③、秠④等名,在今方語有牛毛、燕頷、馬革、驢皮、稻尾等名。種以三月為上時,蒲月熟;四月為下時,七月熟;蒲月為下時,八月熟。揚花結穗總與來、牟不相見也。凡黍粒大小,總視地盤肥磽、時令害育。宋儒拘定以某方黍定律,未是也。
吳郡②力田者,以鋤代耜,不藉牛力。鄙意貧農之家,管帳牛值與水草之資、竊盜死病之變,不若人力亦便。假定有牛者,供辦十畝,無牛用鋤,而勤者半之。既已無牛,則秋獲以後,田中無複芻牧之患,而菽麥麻蔬諸種,紛繁可種,以再獲償半荒之畝,似亦相稱也。
②膩:肥土。
③蕓薹:油菜。
②取質:取材。
【註釋】
④稷:即粟,小米。
【譯文】
④陶唐:傳說中的古帝王,即堯,國號陶唐,又稱陶唐氏。《書.益稷》篇傳說即堯時文獻。此中言“烝民乃粒”,即“粒食”。
凡粟與粱統名黃米。黏粟可為酒,而蘆粟一種,名曰高粱者,以其身高七尺如蘆、荻也。粱粟種類名號之多,視黍稷猶甚,其定名或因姓氏、山川,或以形似、時令,總之不成列舉。山東人唯以穀子呼之,並不知粱粟之名也。
【註釋】
①牛力窮:貧乏畜力。
凡早稻種,秋初保藏,當午曬時驕陽火氣在內,入倉廩中封閉太急,則其穀粘帶暑氣(勤衣之家偏受此患)。來歲,田有糞肥,土脈發熱,東南風助暖,則儘發烈焰,大壞苗穗,此一災也。若種穀晚涼入廩,或冬至數九天收貯雪水、冰水一甕(交春即不驗)。腐敗濕種時,每石以數碗激灑,立解暑氣,則任從東南風暖,而此苗清秀非常矣(祟在種內,反怨鬼神)。
凡麥妨患抵稻三分之一。播種今後,雪、霜、晴、潦皆非所計。麥性食水甚少,北土中春再沐雨水一升,則秀華成嘉粒矣。荊、揚以南①惟患黴雨。倘成熟之時晴乾旬日,則倉稟皆盈,不成勝食。揚州諺雲“寸麥不怕尺水”,謂麥初長時,任水滅頇無傷;“尺麥隻怕寸水”,謂成熟時寸水軟根,倒莖沾泥,則麥粒儘爛於空中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