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說三
談天序
或謂:使月有按期,司夜永如望日,一如日之司晝,豈不美哉?曰:乾坤計之熟矣。日長司晝,月長司夜,則太陰、太陽終天隔斷,永無彙合之期,何由還返虛無,而吐貞明於萬古?惟月以無定而合符日之有定,此之謂天賦之體,非窮神知化者其孰能與於斯哉?
氣從下蒸,光由上灼,千秋未泄之秘,明示朕於泰山,大家得而見之,而釋天體者卒不悟也。以本日之日為昨日之日,刻舟求劍之義。以近而見之為晝,遠而不見為夜者,其猶麵牆也。
伐鼓於社,君相之典故也。朱注以王者政修,月常避日,日當食而不食,其視月也太儇。《左傳》以魯君、衛卿之死應日蝕之交,其視日也太細。《春秋》:日有食之。太旨為明時治曆之源。《小雅》:亦孔之醜。墨客之拘泥於天官也。
今夫江山大地當中,嚴霜一至,草木殘落,蠢爾百姓,蹙額憔顏,怨谘肅殺,而不知奇花異卉、珍粒嘉實,悉由此而暢榮。通乎絕處逢生、無中藏有之說,則六合之道指諸掌矣。
《周禮》:日至之景,尺有五寸。所謂土圭也。鄭玄覺得:日景於地,千裡而差一寸。昔術家立八尺之表於穎川陽城,曰日光邪射陽城,則天徑之半,以此為六合當中。今二至晴明之日,立景遲早而積算之,則中景之候,東行短數刻,而西稍長焉。
日說一
以中國為天下中,實已然矣。就日之出與冇而拆之,中國迤東二萬裡,而印度當東西當中。此其大略。若夫南北當中,則意想之所窮然。以黃赤二道分日光出冇為東西之極,則中國亦稍迤北,猶之東西之稍東也。夫聰明應用不求之大清之上,而必於入極地下尋度數之行,何如其智也。(未完待續。)(未完待續。)
日說六
儒者言事應以日蝕為天變之大者,臣子儆君,無已之愛也。試以事應言之:主弱臣強,日宜食矣。乃漢景帝乙酉至庚子,君德腐敗,臣庶用命,十六年中,日為之九食。王莽居攝乙醜至新鳳乙酉,強臣竊國,莫甚此時,而二十一年當中,日僅兩食。事應果何如也?女主乘權,嗣君幽閉,日宜食矣。乃貞觀丁亥至庚寅,乾綱專斷,坤德順服,四載當中,日為之五食。永徽庚戊迄乾封己巳,牝雞之晨,無以加矣,而二十年中,日亦兩食。事應又何如也?
日說四
天形如蛋白,上有大圓之郛焉。日月燦爛未麗,其郛虛懸半際而行。夏至,太陽盛長,奮翼上騰,其程馭差高,其精光久延而不輕墜謝,以故遲之。遲之而又久者,百刻當中,晝幾三分其二也。冬則陽氣索藏,不能強睜而上,其程馭差下,其精光低垂而平視,故不能四十刻而為夜,蓋捷徑倦遊之義也。形具右圖。千載而下,四海之間,必有同心定論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