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道筆記_第八十一章 儒家禪宗爭高下 首頁

字體:      護眼 關燈

上一章 目錄 下一頁

全真龍門派字輩有百字輩,品德通玄靜,真常守太清,一陽來複本,合教永圓明,至理宗誠信,高貴嗣法興,世景榮惟懋,希微衍自寧......等等,想來這小羽士便是第二十九代弟子法字輩。李煦寧心道。

覺圓道:“佛經載我佛於出世之日便已是菩薩,誓願要在此人間成佛,更是經多年之苦修,方能成佛。至於那植物,《大般涅槃經》雲‘穀米草木無命無我,非眾生數’。”

“釋。”覺圓吐出一字。

那覺圓道:“阿耨多羅富樓沙曇藐婆羅提,阿彌陀佛。”

那法文小羽士繼而道:“因兩會之故,本日辰時自佛教禪宗來了一行佛教徒,孫總理(客堂之首級,常住之重職。歡迎來賓,辦理表裡公事,非品德學問之士不堪此任)臨時歡迎,正欲關門之時來了一行儒家之人,略起爭端,後便如此了,孫總理屢勸無效,便遣我去請監院。”

那儒家之人又道:“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導遊笑道:“我們中國人有個遍及的錯覺,印度人都信佛教。究竟是,印度人信賴的是婆羅門教。佛教在印度向來冇有成為過支流,乃至連第二大教都算不上。按照一九九一年的印度人丁普查數據,人丁的82%擺佈信奉印度教,12%擺佈信奉伊斯蘭教。彆的,另有基督教徒,占人丁的2.32%;錫克教徒,占1.99%;佛教徒,占0.77%;耆那教徒,占0.41%。佛教的信徒人數還遠遠掉隊於基督教,更談不上和支流的印度教比。”旅遊隊世人瞧得導遊如此,忙凝神靜聽。

待那年青羽士入老律堂,那覺圓方道:“我佛講究戰役普度,自與那政權不符。佛法西來,即來到‘有大乘氣象’的中國,接收中原精華得以更上層樓,生長至極。此乃是帝皇懷有慈悲之心,曉得天下子民安居樂業之首要,我佛方得以普度眾生。故而如唐時便有幾百人證得佛果。”

其他人不明就裡,紛繁問道:“導遊,你們在笑甚麼,那商羯羅是甚麼人?”

佛教在印度的絕跡千載首要啟事就是不敵印度教。就算冇有伊斯蘭教的入侵,還是佛教也奄奄一息。根本來說,佛教在印度人眼中就是天國教,如此架空也算普通。

老律堂,白雲觀中間之殿,本為七真殿,清時曆代方丈均於此傳戒,方丈傳戒之時稱其為狀師,故改稱老律堂。

孫道長執禮道:“無妨,但還請諸位莫切過爭論便可,徒傷和藹。”

加入書架我的書架

上一章 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