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就是被曹操稱之為“吾之子房”的荀彧荀文若。他常常能夠透過征象看本質,舉一反三,從持續兩次被耽擱的諜報上麵看到事情背後潛伏的威脅。其目光之鋒利、思路之敏捷,見地之長遠,實在令人讚歎。
反之,隻要曹操不被李利抓住把柄,相互便是討袁聯盟的盟友。即使李利氣力強大,卻也不能無端挑起戰端,何如不得曹操。不然,擅動兵器、肆意挑起戰端,必將難掩悠悠眾口,必被世人鄙棄。這便是自古交戰講究出師馳名的由來。歸根結底還是: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得民氣者得天下。
稍稍思考半晌,荀彧恭聲道:“此番我軍細作遲遲刺探不到西涼軍的意向,乃至貽誤軍情,罪在不赦,卻情有可原。究其原委。並非我軍細作不經心戮力,而是幽州被西涼軍占有以後大肆抓捕各路諸侯帳下的細作。並設置重重關卡,嚴加盤問,死力封閉動靜。
這幅完美的藍圖和定鼎中原的長遠計謀,是曹操和荀彧以及浩繁謀士共同運營的服從。而製約全部打算的最大停滯便是西涼李利。
荀彧的一番話無疑是說中了曹操的心機,道出了他的心聲,點破了他最深切的憂愁。
而這恰好他曹操最情願看到的局麵,李利敗北以後即便仍然占有著幽州,也冇法彌補大敗以後的虧損,兵鋒受挫,氣力必定大損。這就給曹操留下迎頭趕上的機遇,讓他在河北疆場上能夠打劫最大的好處,繼而敏捷生長強大,然後再與李利一較高低,決定中原的終究歸屬。
目睹兩名甲士退到堂外。而曹操對此並不製止,荀彧心中瞭然,大抵猜出了曹操的心機,或者說顧慮。
(備註:鷓鴣,一種鳴叫聲沉滯、哀怨的飛禽,聽之給人一種苦楚孤寂之感。本章取原意,並非詞牌名。)
但是李利真正展實際力的機會,倒是在討袁聯盟建立以後。聯盟建立初期,李利不動聲色,遲遲按兵不動,比及各路諸侯兵馬接踵投入疆場,李利方纔閃現出無以倫比的強大氣力。
倘若僅是如此,各鎮諸侯固然頗吃驚嚇,卻也不感到不測。畢竟他們早就曉得李利擁兵數十萬,兵鋒微弱,氣力強大。但是前後變更將近三十萬雄師以後的西涼各州各郡竟然統統如常,冇有涓滴動亂的跡象,這纔是最讓諸侯們震驚的事情。
既然李利具有如此薄弱的氣力,單憑他一己之力就能毀滅袁紹、袁術兄弟,卻為何還要聯絡各鎮諸侯建立討袁聯盟呢?莫非聯盟本身這是個龐大的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