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睹兩名甲士退到堂外。而曹操對此並不製止,荀彧心中瞭然,大抵猜出了曹操的心機,或者說顧慮。
明知主上虛張陣容、口不對心,卻還不得不出麵勸說,藉此停歇主上的肝火。何謂替主上分憂,這便是了。
(備註:鷓鴣,一種鳴叫聲沉滯、哀怨的飛禽,聽之給人一種苦楚孤寂之感。本章取原意,並非詞牌名。)
這幅完美的藍圖和定鼎中原的長遠計謀,是曹操和荀彧以及浩繁謀士共同運營的服從。而製約全部打算的最大停滯便是西涼李利。
隻是人在大怒之下不免落空明智,自古被人主錯殺或誤殺的文臣武將不在少數。為此荀彧等人理應及時勸止,此乃為人臣子應儘的本份。
——————未完待續————————————(未完待續。。)
值得提的是,自從討袁聯盟建立以後,全部曹軍自曹操以下都不再將李利稱之為“李賊”,而是直呼其名。如果有外人在場的話,則稱其官諱“大將軍”或“盟主”。由此可見,全部曹軍包含曹操在內,對李利及其麾下的西涼軍甚為顧忌,諱莫如深,等閒不敢落人話柄,唯恐被李利抓到把柄,繼而藉機惹事,挑起戰端。
而堂下四位謀士當中有資格出麵討情的人,唯有被曹操視為“吾之子房”的荀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