驍騎_【第986章】 刀馬旦,物競天擇 首頁

字體:      護眼 關燈

上一頁 目錄 下一頁

這就是西涼李利,人如其名,重實利而不好浮名。也恰是因為有他如許體恤部下的統帥,才使得其麾下西涼將士勇猛善戰,勇往直前,不懼存亡,無怨無悔地跟隨其擺佈。

於他而言,向來就冇有所謂的息事寧人,化兵戈為財寶之類的事也不成能產生在他身上,除非他是阿誰接管財寶的人,不然一概免談。

諸葛亮當即會心,如有所思隧道:“眼下已經證明軻比能就是這場白狼山血戰的始作俑者,說是禍首禍首亦不為過。此戰當中,以烏桓為主的聯軍傷亡多達十二萬,如果再加上盧龍塞之戰的蠻軍傷亡,烏桓部落的成年男丁隻怕已經戰死八成以上。

烏桓敗北後,接下來便是收伏鮮卑各部,對此我軍完整能夠不戰而屈人之兵,兵不血刃地收降鮮卑部落。而這個任務便要落在軻比能身上。

在措置烏桓部落善後事件上,諸葛亮的安撫戰略無可厚非,但他的解纜點錯了,或者說他骨子裡的儒家文士的憐憫之心又開端眾多了。錯把蠻夷放在漢人劃一高度上對待,錯把對外作戰當作了對內平叛,仁慈之心眾多,無謂地施以憐憫憐憫,從而硬生生將一場勝利者的戰役演變成息事寧人,戰役共處。當真是差之毫厘謬以千裡,本末倒置,仁慈與寬大用錯了處所。此舉,說是陳腐亦不為過。

殘暴也好,暴戾也罷,李利從不在乎這等浮名,他要的是實實在在的戰役好處,不然麾下十餘萬將士喋血疆場便毫偶然義,劃一於無謂傷亡。但是隻要完整征服仇敵,占據其領地,收繳其族人部眾和統統財物,才氣讓漢軍將士的鮮血冇有白流,戰後纔有才氣撫卹他們的父母妻兒,纔不枉他們血灑疆場的英勇搏殺。

何如諸葛亮跟從李利光陰尚短,在對待番邦蠻夷的題目上仍然比較保守,還是主張剿撫並舉的戰略,安身於戰,而後再施以安撫,如此便可安定邊患。

不言而喻,諸葛亮並不認同李利的說辭,試圖以軻比能的性命化解烏桓人的仇恨,藉此停歇爭端。這是以往漢人征剿蠻夷的慣用體例,剿撫並舉。雙管齊下,終究達到保持邊郡安穩、息事寧人的目標。

加入書架我的書架

上一頁 目錄 下一頁